在《墨菲定律》中, “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第一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穷人为了维持生计,要把一副字画卖给一个收藏家。穷人认为,这幅字画至少值20000元,而收藏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认为这幅字画最多值30000,这样如果能够顺利成交,字画的成交价格会在20000至30000元。
如果把这个交易的过程简化为:由收藏家开价,穷人选择成交或还价,如果收藏家同意穷人的还价,交易顺利结束,如果收藏家不接受,交易也结束,买卖没有做成。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讨价还价问题,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由于收藏家认为字画最多值三万元,因此,只要穷人的还价不超过三万元,收藏家就会选择接受还价条件,穷人的第一要价就很重要,如果收藏家的开价是25000元,穷人要价28000元,没有超过30000万元,收藏家就有可能接受,同样如果穷人非常容易满足,当收藏家出家25000元,穷人认为,在其底线两20000元以上,也可以此价格成交。
无论是穷人还是收藏家,只要对方首先开出价格,他都会根据对方的价格来定价,这就是受“沉锚效应”的影响。
关于“沉锚效应”,许多销售商深谙其妙,当顾客是一个精明的家庭主妇时,他们会采取先报价,准备着对方来压价。当顾客是个毛手毛脚的小伙子时,他们大部分会先问“能给多少”,因为对方有可能会报出一个比自己期望值还要高的价格,如果先报价的话,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读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哭笑不得,因为在很多时候,我都是被对方问“能给多少”的那一个,有时我还会为自己以心中预设的价格买到商品而沾沾自喜呢!难道我竟和毛手毛脚的小伙子一样单纯愚笨吗?
所以以后再遭遇销售人员这样问的时候,砍价小白就要注意了,尽可能把价格比自己内心设定的那个“锚”再低一些,如果卖家态度坚决不卖甚至有时还有点生气,那就意味着对方无利可图或者获利太低。可以听听卖家的价格之“锚”,然后适当让步,如果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之间,那就可以成交了。
学以致用,《墨菲定律》读起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懂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
书评影评第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