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阅读#☞思维工具之身体思维

1.一个实验

灵长类专家科勒公布了他十多年关于黑猩猩智慧研究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这样一个实验,将黑猩猩关在一间空房间里,房间里只放着一些长短不一的棍子,一些板条箱及一根悬挂在屋顶上黑猩猩够不到的香蕉,黑猩猩可以使用棍子将香蕉敲下来,或者将板条箱摞起来直接够到香蕉,但有一只黑猩猩比科勒预期得更加聪明,在刚刚挂上香蕉还没有离开房间,这只黑猩猩就解决了拿到香蕉这个难题,而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只黑猩猩没有借助任何工具,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当科勒经过那根香蕉下面时,黑猩猩突然跳上了科勒的后背,摘了香蕉并满足地跳了下来。

我们总是过分估计自己的智慧,而忽略了身体的本能,身体知道怎么做事情,而且我们是在做了之后才知道我们为什么那样做。

2.什么是身体思维?

用身体思考,取决于肌肉运动的感觉,姿势,平衡感和触觉,这种常规的感觉,我们又把它称为本体感受,是我们身体感受的基础。

我们走路,跑步,跳跃时会持续地意识到身体是怎样感觉的,而且我们知道所处的空间位置,当我们学习某种新技能,如骑自行车,使用一个新工具时,能充分意识到本体感受中的感觉,每种技能都要求长时间,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当你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巧后,会越来越多的在没有意识状况下使用这些技巧。

当你不需要记住弹奏一首曲子时你的手指何时放在何处时,你就能真正地弹奏音乐了;当你不需要在想着要打到球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开始享受打球运动的乐趣了。

3.身体如何思考?

大脑可能唤起身体张力,触觉或运动的感觉,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到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感觉,因为我们很小就被训练去看或将看见的内容用语言描述出来。有时需要一个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不受视觉或听觉信息干扰的人)来了解身体是怎样说话的。

在她七岁第一次"看到"语言前,凯勒只能通过身体的感觉,包括触觉来了解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当我想要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冰淇淋,我的舌头尝到了美味,我的手摸到了冰箱门把手,我比的手势,然后妈妈知道我要吃冰淇淋,我用手指来思考和表达欲望。"凯勒将儿童时期的这些形象的肢体动作称为思考,一个无言的感觉可以称为思考,我们认为个人或集体肌肉运动的感受,身体感觉或触摸的行为是能富有想象力思考的一种强大工具。

4.运动的绘画

身体思维的所有表现形式通常都是创造性表达的一个基本部分,在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中,创作的运动方面显而易见,美术馆常常将它"滴落"类的作品挂在墙上当成用视觉欣赏的画作,但波洛克的作品并不能只通过看去欣赏,也需要感受,在完成作品时他将画从画架上取下来,平铺在地板上,改变了通常情况下画家和绘画作品间的肢体状态,然后他绕着画跳起了舞,真的在跳舞,边跳舞边向作品上掷颜料,因此他的每幅作品都是他动作的记录,是带有运动的绘画。

5.音乐家的身体感受

对于一首乐曲的身体感受是一系列高技巧运动产生的复杂结果,像运动员和舞蹈者一样,音乐演奏者需要最大化的在大脑里去演练那种演奏音乐时的身体感受。

"大脑练习"的代言人非格兰.古尔德,他说每天他只在钢琴上练习一个小时,但会高度集中地进行大脑练习,形成非常清晰的弹奏音乐概念。

当一个持有怀疑态度的采访者问他,最少化练习时间是否会导致协调性的丧失时,他回答道"正相反,当我再次坐到钢琴旁演奏时,我反而比任何时候弹得更好,因为这是身体的感觉,是大脑的图像控制着一个人的行动,在这个时候反而是最正确,状态最佳的,人不是在用手指弹钢琴,而是在用大脑。"

6.身体思维应用广泛

在科学思维里,肌肉的感受,身体的感觉,可操控的技能及精神想象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艺术家或音乐家。

为了使用工具,设备, 乐器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肢体幻觉,网球拍,画笔,大提琴都是身体的延伸,为我们所用。

身体与工具的相互融合也发生在医学和科学领域,在美国五角大楼开发了一个远程呈现手术系统,这是一个虚拟现实机器,当面临威胁生命的伤害,而医生由于距离远不能赶到现场时,可以用这个机器操控电子机器人进行手术。

身体思维也需要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知道",只有操纵的事物不是"别的",而是"我"的延伸,它才能受意愿和要求的控制,只有我们将自己置身于周围的空间里,我们才能真的感受到并与之进行交流。

7.练习

身体思维练习同样可以成为学科内或跨学科学习的必要部分,有些学校专门设置"创造力与运动"的课程,来探索众多学术科目。

为了学习物理中的声波,孩子们排成分子结构的样子,固体排列得紧凑些,气体次之,并亲自体验拍肩膀发出的声波如何快速穿过多种物质,或者他们会观看并在心里模仿。

这些技术能使人的身体储存无限的身体图像,每件事从解剖学角度讲,都储存在大脑某处,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回忆和重建。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记住并实践一件事与学会用身体思考密不可分,所以不要枯坐在那里,要站起来四处动动,或许你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只有身体知道的答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