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记忆
《我不是药神》把很多回忆提醒出来,父亲患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除了化疗,后面用止疼药,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偏方和其他西药,真不知道用什么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
那时候通过病友家属了解到有一种印度的靶向药专门针对肺癌的,易瑞沙对腺癌效果好,特罗凯对鳞癌效果好,但是我也不知道去哪里买,这类药物的正版是英国产的,每个月需要大七八千的费用,印度的就不到一千。最后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机会去折腾用什么药物的问题,化疗对他的身体损伤过大,加上原本身体的各种问题,不到半年就离开了。
那时候除了陪伴他真的不知道能积极的做点什么,也看到太多癌症病人的处境心里实在心里很难受,在那个时候开始了解临终关怀,体会生命的重量,也开始寻求生命的意义。当时并没有了解到有关抗癌仿制药的生命故事,这次电影把这个问题当做题材,放在更多人眼前仔细打量。
对与错、得到与失去
电影里的几个角色,白血病患者,患者家属、警察、医药公司公关代表,都代表了各自的诉求群体,从每个人角度看,他们都在做符合自身身份的对的事情。病人要活命,家属要救家人活下去,警察为了捍卫法律公正完成岗位职责,医药公关为了公司利益。但是警察这个角色在查案后期,已经对任务目标是走向病人生命利益的反面而动摇了最初“义不容辞”的意念。
在自己的位置看世界、看人,也做了很多自认为对的决定,有时候甚至是“正义凛然”的,可是那背后到底产生了什么后果,不到特别时刻大概都不会了解。也许和自己最初以为的样子大相径庭,会令自己愧疚不已。
“药神”当然不存在,李时珍再世也不可能成为药神,因为人身体有病,心里也病的重。虽然更多人会对影片里说的这句话思考良多:”这么多年,我看到的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买不起昂贵的药,最后都是没钱,穷的没法好好活。可是我更多看到了人心里的穷,是都不愿意给予,仅仅只索取的穷,是只看到自己需要,看不到别人没有的“穷”。
在自己的位置谋求“对”的时候,我们到底怕失去的是什么那,失去了那些我们会如何,而别人会因我们的失去而得到什么那。
有句话说真的富有的人,不是他拥有多少,而且他无论拥有多少都愿意给予,因为他总可以看到其他人的需要。
圣经马太福音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真实的生命体都是复杂的
药神拍的很写实,看哭很多人,里面的喜剧戏份的确也加分。主角是前妻眼中的渣男窝囊废,却是白血病患者心中的救命恩人;牧师是在病痛和信仰坚守中挣扎的软弱灵魂,却也是主动勇敢上台揭穿假药贩子的那个;思慧是在夜场跳钢管舞身材妖娆的舞女,却是为治疗白血病女儿奔走还联络各处病友的单亲妈妈。真实的世界没有给我们确定答案,它看每个人在做什么,又为什么在做。
等候,心更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