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终于摸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备课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把现成的ppt打印下来。根据ppt备教师的话,备师生互动,备板书,备学生活动。
在新的备课模式下,我的备课效率大大提升了。以前我可能花了1个小时,还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上面,由于看的是纸质ppt,我没有办法改ppt,因此我只能按着ppt的思路去讲。由于选定了授课的内容。不再在内容安排上耗费心力,我有了时间思考师生互动,板书,学生活动等更重要的事。由于预设了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和板书,上课更加顺畅了。最近几次课的上课效果起码让自己感觉到满意一些了。
由于主要精力在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和板书上面,很多这方面的招数终于能够留到实处。我开始把表扬学生落实到我的备课稿中去。把手势判断重新拿出来用,把“表扬它,顶呱呱”重新拿出来用。开始思考哪些环节应该进行小组讨论,哪些环节应该让学生上台讲,哪里要进行“对口令”,哪里要让学生上台写答案。这句话应该个别读,还是全班读,男生读,还是第一组读。是让学生读题,还是说题目的意思。哪些题目可以搞“开火车”形式的问答。哪些题目可以用挨个传递麦克风的办法回答……
备课次数越多,就越发现上课其实是模式化的。备多了就发现每节课都很类似。
从大层面来说。每节课都是复习热身,揭示课题,突破例题,即时强化,过关练习。
在突破例题的环节可以让学生讨论,个别上台讲解,最后教师讲解,由算理到算法。
即时强化就是把算理或算法说出来,就是说想法。通过几道相似的题目,把算理算法说熟练。
过关练习环节,我一般让中下学生上台作答,其他学生同步完成。这样我就能把握学生的当堂掌握的情况。个别成绩很差的学生,一般不请他们上台,不要为难他们,私下辅导他们就好了。
从小层面来说,很多对话形式也是有框架的。例如教师提问后请个别同学回答,再全班判读正误。我就用T-P-C来表示这个对话框架。个别回答后,教师表扬和提炼,我就用T-P-T来表示这个对话框架。
当然这个备课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不断细化当中。眼下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手写稿有些潦草,有时自己回头看也找不到哪跟哪。我很爱涂改,经常这个思路还没写完,又冒出新的想法,又要重写。这个书写潦草的问题,我还要继续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增加留空,让自己总有位置可以写。
我打算以后把这些纸质的备课稿保留下来,下次教同样的内容时,还可以拿出来借鉴一下。
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备课模式,越教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