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回忆,要追溯到20年前的一个傍晚,那是中秋节前一天,教室里光线昏暗,充斥着有关即将到来的假期生活的窃窃私语。我的语文老师,一个戴着圆圆眼镜的斯文中年男子,正在黑板上奋笔疾书。
对于中国文史的热爱以及满腹才华,他使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常常捧腹大笑,偶尔热泪盈眶,就像那些坐在电视机前看韩剧的傻女人。突然,他自豪的看了一眼黑板上书写工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诉我们这首词是对中秋最经典的诠释。
未经世事的我们当然不能明白这首词当中关于人世间悲欢离合与宇宙哲思的探寻,也无法体会作者人生失意与豁达超脱的情感交织。但是我们知道,一首词可以让一个节日变得诗情画意,浪漫美好,它不再是肤浅的吃月饼和看月亮。老师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诗意的看待生活的态度。
生活很需要这种态度。它能让人跳脱出平凡生活,进入到一个感性的精神自由的领域。中年妇女的生活实在乏善可陈,琐碎的家务活儿,鸡飞狗跳的熊孩子,经常气得你想原地爆炸的猪队友,抑郁症奶奶的情绪压力……这就是平凡而令人沮丧的现实。
但是,抽空我会“搞搞艺术”,做点有诗意的事儿。比如读喜欢的作者更新的文章,嬉笑怒骂,神清气爽。抄抄《道德经》《庄子》,让心静下来,看开一些事。还比如听听音乐,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单调的重复,无聊极了。甚至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不能如愿。诗意可以把一地鸡毛扎成鸡毛掸子,物尽其用。让你感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前任的喜帖,不对,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诗和远方不在苍山洱海之间,风花雪月不在甜言蜜语当中。心中的诗意才是生活最好的仪式感。很多年过去了,当年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在之后各自的人生旅途中也会碰到了某种相似的境遇,当年读不懂的诗,便从心底浮现,方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意境蕴藉与哲思深远。还记得老师讲过:苏轼一生常常失意,数次被贬,但他仍十分乐观豁达,比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也是我的老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