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很会生气的人,这事儿对我来说,轻车熟路、不假思索。多到都想不起来什么哪些瞬间记得记录。
我的生气有一个模式:当听到了自己“不爱听”的时候,就会生出对对方的气,轻则去争辩,讲一讲道理,重则直接对怂。ET中对于自我不接纳有个公式,当我把这个公式用到足够多的时候,我开始有了一些松动,会在生气之前发觉。
这个公式是“不接纳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自我感受”
自己的发觉是“我生气了?不接纳的行为是什么?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这种影响是令人生气的吗?还是担心、恐惧、羞愧、内疚……”
此刻,我试图想一想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模式。脑海里想象出了小时候爸妈吵架的场景,那些场景似乎让我自己总结出一个结论:不能输,要把对方打压下去。生气了,就解决它。然而,如今我才发现,那些生气背后的担心、内疚会一直在,下一次又重复出现。
先梳理个“小生气”,因为随时都会发生,记录一个刚刚发生的就好——
她:“妈妈去哪?”
果:“去接外公。“
她:“然后呢?”
果:“接外公有什么然后啊?干嘛啊?我难道还要骗你啊?”(生气了)
生气过程:感觉不被信任,孩子担心我独自出去不带她,我觉得委屈,如果独自出去了也是因为需要,怎么还有个人管着自己啊?——生气背后是委屈。
于是调整,
果:“你是担心妈妈没和你说就自己走了,不带你玩吗?是我有这样做过吗?”
她:“有时候你出去说好几点回来,但最后我睡着了你都没回来,我怕被**唠叨。”
果:“我有什么变动会随时和你说的。”
再来啃最大的骨头“大生气”。
今年最大的生气,能想的起来的,就是和先生打架了。哈哈,是的,不少人都听我说过这个故事,不是,事故,在五一假期的时候和老唐打了一架。
我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忘记这件事情,但其实过程我已经很快就忘记了,有几个画面在我脑海里,眼镜被打掉、老唐砸了杯子、我拼命用力看到他躲闪瞬间觉得有点心疼内疚、打完以后自己不知道找什么台阶下来……
记得更清晰的是,在吵架的当下,我已经开始觉察到生气背后的情绪了,在理智和情绪打架的时候,我自动选择了先表达情绪,其实我想这是对老唐和关系的一种信任吧。梳理整个过程,生气背后有不一样的情绪:
五一假期因为老唐不能在家,安排好了孩子,决定安心学习,早中晚。这个时候老唐临时决定了回来,我觉得不能一家人一起度假。——内疚
学习很希望自己投入状态,所以觉得如果老唐安排好了自己和孩子,我就能安心,下课看到孩子到了中午才吃早饭,猜想窝床上很久了——自责
老唐回家好不容易放松,晚起,但他还需要张罗我们吃的(即便是外卖也需要他来点)——忐忑
这些所有的情绪交错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场争吵。
后续:我们打完就和好了,过了一两天就开始在朋友中去谈论这件事,借由两个人的描述,我更明白了他当时的生气背后也有自责/内疚/委屈,他也了解了我。
这一场架让我们更相信彼此的关系很稳定,也很灵活,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而生气情绪同样,也是宝贵的财富。现在,我能做到接受不生生气的气,哈哈,不因为自己生气了而自责生气,把它当成一个看见自己的机会。
来年生气solution:
希望从后知后觉练习去到当知当觉,最后去往先知先觉。
生气了,去复盘,去修复;
生气时,去觉察,去表达:
生气前,去设想,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