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有一个公众号招聘的时候有写上“每周有1-2次的线下看电影”。
虽然我知道多看电影会给作者带来很多新的想法和观念,但是线下看这么多电影我始终是没有办法接受。
对的,我是个很少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
每次去看电影之后我都会留下电影票根,数了数,这些票根的电影部数没有超过10部,我有点怀疑这真的是我这四年看过的电影吗?
大学之前很少看电影也算是比较正常的了,但是上大学之后我居然在线下只看过这么少电影,我有点不敢相信。
仔细想想2018年一年在线下看过的电影,看的什么电影,和谁看过,还有看的是几点哪一场的我都能清楚说出来。
不是因为我记忆力好,而是因为这一年我才看过了线下三场电影。
每年的电影层出不穷,但是我真的会选择的才有几部,是特别值得去电影院看的,也是自己真的特别不想错过的。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选择去看电影的时候,我都比较喜欢理性一点。
去年有不少好电影上映,《无名之辈》《狗十三》这些电影上映的时候,网上的评论让我心情澎湃,就算没有人陪我去看,我都想要一个人去看了。
但最后这两部电影结局就是遗留到现在都还没有看到,之所以一直没看就是因为我“理性”分析了一番。
《无名之辈》有我很喜欢的演员任素汐,她在《我就是演员》里说过的那一句“我可以演的很好,真的”,眼里泪水在打转,嘴里都有点激动紧张到不知道要说什么。
我被任素汐打动了,之后无论看什么有关她的表演,都相信她做的非常好,自然《无名之辈》肯定也超棒。
我看到很多网上对任素汐的评价,对任素汐在电影里的演技的评价,看了这么多的评价,自然也会被剧透了不少。
剧情了解了不少之后,我还是可以抱着对演员演技的尊敬去看电影。
可是认真想想,剧情也知道了,对演员的演技的尊重也可以在线上看,毕竟我不需要写影评什么的,那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呢。
《狗十三》这部电影我同样也看了不少影评,也看好了哪一天哪一场次比较好,在买票前十分钟我又“理性”分析了一下。
《狗十三》这部电影大家都知道非常压抑,反映了现代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是最幸福的。
正因为这部电影非常压抑,所以在出发前我突然想到,我想要一个人去看这部电影,这么难受的片子,我想一个人感受一下。
这样,在家里就可以感受了。
最后这部电影也没有看成,多亏了我这些“理性”(胡乱)分析。
看电影的时候我也喜欢理性分析电影,当然有时候还是会被感性打动。
之前看过的《消失的爱人》电影里,从电影一开头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悬念,也是一个先入为主,让观众没有分清真正消失的爱人是谁。
在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一直在想着电影可以怎样反转反转在反转,不过总是没有想到最后结局是那样。
从电影开始,就跟着电影的思路去走,而不是跟着电影的感情去走,只有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才被电影里一句“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感动。
前两年很火的电影《前任3》看哭了不少人,很多人都说看完这部电影甚至想要去找回前任。
我以为电影很会感动,在看的时候还准备了纸巾在旁边,可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只是觉得剧中有些情节的观念是在没法赞同。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男主如果在一开始哄了一下,电影5分钟结束。即便那一句“真的离开的时候,一个以为会挽留,一个以为对方真的不会走”说的很现实。
电影后面也有非常多的机会能够挽留对方,或是改变两个人的关系,但电影最后还是一个可惜的结局,只能说真的是演电影啊。
今年同样结局很可惜的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不去认真理解电影情节的时候,其实很多画面都能够戳到泪点的,是个会爆哭的电影。
但认真来看看这部剧的剧情,男主女主一直生活在一起,在外人看来就是同居的情侣,但是两人却没有确定过关系。
男主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介绍了另外一个男生给女主认识,两人还结婚了,但女主最后发现男主死了,自己也跟着死了,留下男二一个人。
男主不能娶自己心爱的女生,忍着泪水把女主嫁出去,这种情节有多感人,男主的心痛甚至能够感受得到。
但无论有些情节有多感人,后面情节简直就是毁三观,明明是神圣的爱情,却变了一种味道。
有时候觉得看电影如果不用那么理性会能够感受到很多情感,可是如果不理性去看这些电影,一不小心就被教坏了怎么办。
正因为现在有许多三观奇奇怪怪的电影上映,让现今的电影市场也变得奇奇怪怪。
好的电影《百鸟朝凤》、《二十二》、《狗十三》在电影院的排片率少得可怜,而多的都是那些受欢迎的电影,只要流量好就行。
难得有好的电影,也都会有不少异样的声音出来,想让这些好的电影摔入深渊。
其实不论是电影还是其他领域,只要有一些好的,排在顶端的,始终会迎来无脑黑,去迎接那些受欢迎的,流量好的作品或者其他。
流量为王的时代太可惜了。
这样的时代,真是不想让下一辈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