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到现在,推荐书籍这件事一直都存在。最后推来推去,书籍都差不多。但奇怪的是,同样的书单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有些人看了,帮助自己升职加薪,成为领导者,成为牛人;有些人看书越看越平庸,记不住,没感觉,各种症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大家都是正常人,都有书单,都在看书,为什么效果却如此不同呢?
原因很简单:阅读能力有高低。看书这件事不是看中你读了多少页,你读了多少本书。而是强调你从这本书里获得了多少。
知乎大神采铜说过: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一旦你用“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的,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所以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阅读速度上,应该放在阅读能力上。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方法只有一个:逼自己“输出”。《深阅读》这本书认为:“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我也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你看100本书,但没有输出1本书,这看书的效果一定很差。因为这100本的精华之处,还没有在你的大脑里留下痕迹。看书必须要保证“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那该怎么做呢?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把书中内容向别人说清楚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这是输出标准之一。在学校读书时,老师会提出问题,然后抽丝剥茧一步步告诉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后通过布置作业来检验你听懂这堂课内容。这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看书。当你读完一本书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仅供参考)
1.这本书核心内容是什么?
《深阅读》这本书介绍了三个内容:为何要阅读,阅读的技巧,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2.这本书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在哪里?为什么?
《深阅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部分是“输出”使书有血有肉,因为详细的介绍了为什么看书要注重输出,写书评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输出,才可以让书发挥最大价值。
3.书中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我该怎么做?
在写《深阅读》书评时,选中“输出”这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先找到作者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核心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
4.写书评,如何把10万字的书变成100字左右的书评呢?
这是我自己看书时,经常会问的问题。当然你也可以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能够用自己的话把书的内容讲清楚。
比如我最近尝试看哲学类书籍,但太难了,因为缺乏哲学基本知识,对背景不了解,就算我拼了命的读,也无法做到用自己的话复数出来。因为记不住。所以,我不能把这本书认定为“读过”。
能把书中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说明你从这本书中掌握了知识。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就说过:你没有看完一整本书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看的这一个片段你是否掌握了。
第二.用“转换视角+引用”为交谈增光添彩
想要“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要满足两个要点。
1: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
意思就是说,你不需要以整本书为目标进行“输出”,选择这本书你最好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输出。可以参考拆书帮便签法。这样做有助于加强加强记忆力,对书籍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门内容。这是为了留下阅读“证据”。就像写这篇书评,我是这样做:先找到原文的话,把它摘录下来,当作论证的观点,然后对这句话做出自己的解释或者举例说明。刚开始写书评确实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写。
第三:依靠社群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分享可以获得很大收获。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参加线下读书会,大家对同一本书,提出自己看法,说出自己的经验。当你听到对方的评论,往往能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又促使你二次思考。没有线下读书会也没有关系,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有很多社群组织,比如行动派,读书会,拆书帮。。。。。优质的社群多的让你数不清楚。你也只要你愿意坚持下来,你也一样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样也能收获不同的干货。
利用社群的力量最大的好处是,你有了读书动力了。当别人都挤出时间读书,你好意思不读或者敷衍了事么?这种适度的紧张感,能够增强进取心和集中力。
一个好的阅读者,她不会为了追求速度看书,而是追求精看书。很多人嘴上说我喜欢看书,我相信你真的喜欢看书,因为你只爱“看”书,而不是“读书”。因为读书不是简单的识字,你只要认识上面字就好。读书是一件颇费脑力的事情,读书并不意味着坠入作者的逻辑中,而是在理解当前的论证与作为,俯瞰者把握整体逻辑的两个过程中取得一个平衡。
所以,光会看书还不行,书中的知识需要经过鉴定,融入自身,甚至变成信仰,完成知识化为己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