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我为什么用“知识顾问”这个词。我当初选择了投资这个词,而没有使用知识管理,是为了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有意识地去规划、选择知识原料,对知识进行消化、创造,最终把知识应用起来,发挥效应,产生健康、幸福、财富等等各方面的回报。
我选择了顾问这个词而没用选择用老师这个词。还是遵循着这个原则,强调个人对学习的主导。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说过“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个概念,我迁移过来,改编一下。当我们谈到学习的时候,一个比较常见的印象是,是在空白处做各种笔记、批注,希望这些能把这些陌生的概念,逐步掌握。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你有很多经书要读,我注六经。你刻苦地在学,深入地学。六经注我的时候,就是你要超脱出来,六经不再你频频点头的膜拜对象,六经上内容都有你用来阐述你的观点的一个注脚,一些辅助你解释自己体系的材料、案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当我们把每个在知识上帮助过我们的人看做顾问,我们就更容易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知识投资人和知识顾问是什么关系
我分成两个情境来谈,一对多的情境,和一对一的情境。
(一)一对多。
总的来说,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能带给我们知识的人,是一对多的关系。在一对多的时候,知识投资人和知识顾问是皇上和群臣的关系,群臣各有所长,他们都会在朝堂上提供自己的见解,皇上是负责最后拍板的那个人。
我看群里很多人都订阅了得到。脱不花介绍得到的理念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翰林院。这个比喻很形象,但问题是你需要自己时常反思,自己是真的皇上,还是只是一个傀儡?自己是兼听则明,还是偏听则暗?
就像每个聪明的投资人都会去寻求专业信息和建议,但他们并不指望有人告诉他们如何去赚钱。一样的道理,聪明的知识投资者需要去关注那些人类历史群星璀璨的知识积淀,也要在当代找到那些聪明又正直的人为自己提供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一定要对这些建议做出恰当独立的判断——一定要自己进行判断,一定要自己进行判断,一定要自己进行判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判断就像吃菜一样,对你来说菜是咸了还是淡了,你自己说的最准确,有的人口重,有的人口轻,你让别人给你尝,别人告诉的咸淡都是对他们来说的咸淡。一旦你把判断权交给他人,并且完全按照他的判断行事,那么你就会暴露在一个风险下,你交付的那个人他的水平如何,你交付的那个人有多了解你?你交付的那个人有多尽心地会为你的目标而绞尽脑汁。这时候你就不用判断了吗?不是,你只是把判断提前了,你要先判断什么样人是你可以放心地把判断权交给他的。
对知识这种无形资产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大量的判断。判断看哪些书不看哪些书?关注哪些人不关注哪些人?判断哪些信息追踪,哪些信息不追踪。这些判断能力越早具备,就越早脱离迷茫。
一句话总结, 在一生中,我们一个人会有多个顾问,当你做大事的时候,同时会有多个顾问,每个顾问都很厉害,这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自主性,要坚持训练自己做判断,做好判断的能力。
(二)一对一。
在一对一的时候,是合作者的关系。知识顾问是个人,是人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知识顾问对投资者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投资者自身的态度和能力。学生的表现会影响老师的上课状态,会影响老师的知识产出,是的,学生是很有影响力的。
在《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本书里面,引用了这样一个实验。
美国加州的一个初中有一群“问题学生”。如何使“问题学生”变得喜欢学校、爱上学习,是所有学校的一个难点,怎么解决也是出了各种方法。这一次有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位特殊教育教师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干预方法。这些孩子因为常常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很多已经被打上了“无可救药”的标签。这些因素导致教师对他们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偏见,而且已经很明显地放弃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不理睬这些学生。这两个研究者就从一个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班级里选了7名12-15岁的学生,教学生们去改变他们的老师的方法。让学生练习微笑、进行目光接触,在自己的座位上保持笔直的坐姿,让学生学会赞扬老师的方法。学一些表达来委婉地阻止老师的一些消极行为,比如很温和告诉老师 "您生气的时候,我很难好好学习。"
这些技巧掌握起来很难,但最后学生们都掌握了。中立的观察者的记录显示,学生和教师之间积极接触的次数显著增加,在学生运用所学技巧的一周前,平均每个学生与教师有8次积极接触和18次消极接触。在对学生进行5周行为训练后,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接触上升到了32次,消极接触降为0。这个实验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强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
师范教育里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课程。在学校,老师也会通过一遍遍教相同的内容,去了解学生所处的水平和特点。但是在脱离学校之后,就没有人有这个义务了。因此,我们进入职场之后,我们和我们的知识顾问就特别会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我们越付出努力,让顾问了解我们,给顾问以积极的鼓励,就能得到更适合你的帮助。
这也是很多读书很多的人,不愿意给别人开书单的原因,他知道书和人有一个阶段匹配的关系。他不了解要书单的人的情况,想达到的目标,开了书单,不适合那个人,那个人又碍于他的渊博而硬着头皮看,反而容易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如果你接受了我们成年以后的绝大部分知识获取,和我们的顾问之间合作者的关系,那就不难理解匹配对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向顾问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他就有可能得到具有一定价值的答案。而这个正确的问题就依赖于提问者之前的积淀。因此知识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勾搭顾问。你积累到了某个程度,才可能接受到一些人的指导,无论这些人是活着的人,还是思想留在书上的故去的人。这也意味着,一个知识投资者会根据自己在该领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调整自己的预期和顾问。但是通常最优秀的顾问已经招满了客户,因此不愿意接纳你。除非你看上去能够与他进行很好的合作。
知识是内隐的知识,好的知识投资者甚至能把顾问脑子里有,但是还没有梳理过的内容,引导出来。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希望把自己的专家、技术骨干的内隐知识挖掘出来。
这里面有个基本的技能,就是提问的技能。问出一个开放性的,能体现对方思维深度的好问题,去问一些无法轻松查找到“程序性知识”,一个人的思路、方法。用你的一部分知识去套到另一部分你不知道的内容。就像社会工程学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来从各个途径套取对方的密码。从一个人那里得到几个信息,用这几个信息去套到另一个人的几个信息,然后再把这些信息汇集,去碰撞下一个人。
一句话总结, 在一生中,当我们在1对1的场景中,面对我们的顾问的时候,其实是在共同创造知识,每个学习者贡献的内容不一样,所以和同样一个导师,最后合作产出的知识内容也是很不一样。
了解自己、了解顾问
在所有的关系中,不管是夫妻关系、父母和儿女的关系,还是自己与知识顾问的关系,全方面的了解各方都是必须的。如果一个东西没懂,是赖自己,还是赖顾问?这时候就看你对自己和对方的了解了。了解自己的部分,以后再表,这里可以先了解下知识顾问(老师)的风格分类。
在知识内容上,有些老师喜欢讲“鱼”,有些老师喜欢讲“渔”,这和他们自己的认知风格有关。
在表现形式上,有些老师喜欢大量的案例,有些老师喜欢清晰的系统框架。
在处理和咨询者的关系上,有些老师喜欢频繁的互动,合作解决问题。有的老师喜欢他说你听,把他/她的整套思路都传授给你。
这些都能从他/她对自己的介绍,其他人对他/她的评价中看出来。想想自己在当前这个阶段需要什么,去找一个这方面最擅长的顾问。
戴维·达斯特在《资产配置的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
顾问,能够保护你免受最大的敌人——自己——所带来的风险。你雇佣的顾问的目的是为了管理你自己。投资顾问是你与你的不利冲动倾向之间的一条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