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是受这些古训的影响,很多父母和老师把学习和吃苦划等号。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我们对教育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苦和累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做父母的经常会说,“邻居家小王能趴桌子上连续学两三个小时,你咋就坐不住呢?不吃一点苦能学习好吗?“”
而实际上邻居家小王趴桌子上连续学两三个小时可能身体会觉得累,但他未必会觉得苦,因为苦是一种心理感受。
不管是从教育学原理还是脑科学的角度,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做又苦又累的工作,一天、两天、一个月,也许仅凭毅力还可以坚持下来,但要坚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般人都做不到,更何况孩子。
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
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能够连续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为什么好孩子能够从晚饭后到睡觉前,连续几个小时认真做作业?
除了毅力、坚韧这些良好的优秀品质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的乐趣,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的心理体验,也许是因为背会了一个单词,也许是攻克了一道难题,也许对某段阅读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他能持续坚持的根本原因,是大脑分泌了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
所以,即使他连续学几个小时身体很累,但自我感觉未必很苦。
游戏上瘾的孩子为了打游戏,十几个小时坐着不动,不睡觉、不吃饭,眼睛都熬红了,还陶醉其中,难以自拔。累吗?累!苦吗?不苦!不是吗?只要内心快乐,身体再累也能忍受。
所以,苦和累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要想让孩子投入到学习中,要想让孩子学习好,就必须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至少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获得成功和进步的快乐。这种成功和进步或许来自于一直不会做的题突然懂了,或一直听不懂的课听懂了,或许从文字中看到了美或者自己喜欢的故事……
明白了这个基本的道理之后,作为家长和老师,首先在理念上进行改变:不要把学习和痛苦绑架在一起;不要认为学习就是又苦又累的事情。
其次,检视一下经常说的话里面有没有这种错误信念。比如:
“学习就是反人性的;作业做完就可以玩儿啦;国庆节放假这几天就不用学习了;赶快把作业做做,做不完,明天到学校还得挨批;…”类似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任务,当成苦差事的话;
还有把学习和娱乐对立的话和思想:“明天全家出去玩,不学习了。(其实出去玩也是学习,社会学习)明天周末不上课,可以睡个懒觉,不用读书了····”
这些语言无形之中都是在灌输和强化:学习就是又苦又累的差事;不学习才是最快乐的事。
试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孩子怎么会热爱学习呢?肯定是能逃多远就逃多远。小学不逃是因为被父母看管,等上了初中,自我意识增强以后,原型毕露,能不学就不学,家长干着急也没用啊!
这些后果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家长要好好反思:如果现在孩子上小学,不看管就不学习,(原因肯定不是一种)就要反思有没有这个原因。如果持续这种状态,孩子完成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不再看书,不再学习,上初中以后的后果完全可以预见的。
20年前我就看过周弘写的《赏识教育》,其中讲到一个细节,一次坐火车给孩子看病,几个小时旅途中,他以扑克牌做道具,在火车上和孩子做各种游戏,通过游戏学数学。火车到站以后,孩子也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没有荒废这几个小时的时间,火车旅途成了孩子学习的愉快之旅。
当时没有明白周弘赏识教育的高明之处,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内在愉悦感和成功感,激发孩子内心对学习真正的兴趣。因为没有明白赏识教育背后的教育学原理和脑科学原理,当时很想模仿,也模仿不来。不明白原理,照虎画猫,四不像。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其实很简单:如何让孩子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如何把学习和生活融合为一体?这才是最高明的教育方法。
所以任何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的措施:强制、打骂、训斥、看管都无法长久,而且效果差强人意,甚至让孩子远离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强调关键词: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来看下面一段对话:
妈妈:“作业写完了?”
孩子:“写完了”。
妈妈:“儿子你真棒!玩儿去吧。”
妈妈的话哪错了?
错在表扬的不是学习过程,而是结果。而且把学习和玩儿对立了起来,无形中树立了学习就是苦差事的理念。
那应该怎么说呢?
妈妈:“作业写完了?”
孩子:“写完了”。
妈妈:“今天学习没让妈妈帮忙,你真棒,今天都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把注意力引向学习过程,让孩子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快乐,有低级快乐、高级快乐之分。好吃、好喝、好穿、懒睡、闲逛都是低级的感官快乐;内心体验的快乐才是高级快乐,如:成长的快乐、克服困难后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助人的快乐、劳动的快乐·····做家长的要引导孩子摆脱低级的物质快乐和感官快乐,培养孩子学会体验高级的心理快乐,走向内在幸福。怎么做?表扬、鼓励啊!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般人只要知道原理,在生活中应用即可。哪怕只掌握一两个关键理念,重复持续应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