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04期“苦”专题活动。
孟老夫子的一段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再例如国人老少都耳熟能详的头悬梁锥刺股,就显示了有史以来国人对吃苦的极度推崇。
于是,我们从小便是听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长大。于是慢慢地,我们相信了,只有心怀“吃得苦中苦”的愿景,后面便会有“方为人上人”的好处在等着你。而有朝一日,你一旦没有成为“人上人”,指定是你自己吃不了苦中苦。
但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这句话根本就是个伪命题。生而为人,生活中的苦是吃不完的。很多时候,学习是苦的,创业是苦的,生活是苦的,几乎每个人都吃过苦头,但就算你吃过很多的苦,也未必实现得了你成为“人上人”的梦想,况且,苦这东西是吃不完的。
吃苦精神的积极意义仅仅是因为它是成长的一部分,却并非成功的唯一条件。
太史公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少年时就立志要继承父业。他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先后向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和《古文尚书》,并游历四方,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后来撰写《史记》积累素材。
然而,正当他主笔撰写的《史记》如愿顺利进展时,却因“李陵事件”的牵连,被汉武帝逮捕入狱,施以宫刑。面对这人生中的奇耻大辱,他没有叹息沉沦,而是“幽而发愤”,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流芳千古的鸿篇巨制《史记》。司马迁的成功,绝非简单的吃苦就能解释的,而是他的智慧、才华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晋代的孙康映雪夜读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读过。孙康家贫却酷爱读书。以致到了晚上,常常因为家里买不起灯油而无法读书。有一年冬天,他半夜醒来,发现室外的皑皑白雪居然可以映照出白色的雪光,这启发了他,可以借雪光来看书。
于是,从此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变成了孙康读书的好时光。凭着这一份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后来位居御史大夫。孙康的故事告诉我们,吃苦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创新的学习方法。
适度的吃苦经历可以让人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但成功需要的不仅是吃苦,还需要智慧、机遇、创新和正确的选择。
不久前新上映的电影《抓娃娃》中,便对关于吃苦与成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影片主人公马继业的父母为了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性,刻意营造贫困的生活环境,让他去经历生活中的各种艰苦。
然而,这种刻意营造吃苦的方式并没有让马继业顺利地走向成功。长期压迫性的吃苦,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动力不足,厌恶周围任何事情,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如此盲目地吃苦,反而让马继业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挣扎。而他心里的梦想也因此受阻。
事实上,仅仅依靠吃苦,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一份成功的实现,往往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在正确的方向上,以合理的方式努力,才更有可能实现成功。吃苦仅仅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或途径之一,决非最终目的。
所以,只强调吃苦,却不强调吃苦的价值,是不可取的。但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如此这般地活着,一边放弃了理想和自由,一边却还欺骗自己,安于吃苦,假装快乐,因为,生活太难了。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那么,只能说此人悟性太差!” 什么是命?这是普通草根,人到中年后必须看清的一个社会真相,那就是你如果身后没有背景,现实没有贵人相助缺乏机遇,这时候的你或许只能被钉在生活的十字架上无力挣扎,无论你吃再多的苦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