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前辈:
您好,前辈,冒昧打扰您。是这样的,我是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很遗憾,我才考了470多分,比我平时模拟考的成绩发挥得差。爸爸妈妈建议我复读,希望我明年正常发挥,至少成绩能上个211吧?可是我觉得好累,不想再复读了,毕竟又要在高压中度过一年,真的感觉好吃力。
现在都21世纪又已经过了18年了。我发现,国外的,尤其是美国的、英国的和法国的教育特别好。他们的学生特别自由、快乐,他们的老师也不太看重分数和成绩。现在也有很多教育家说,学生的素质比分数重要得多。我也非常认可这点,毕竟中国的应试教育太扼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了,高三的每一天我都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做题的机器,我可不想这样的生活又来一年啊!
可是我无法说服我的爸妈。我爸妈生于70年代,应该说教育理念也不守旧才对——他们也经常关注一些美国、英国的教育理念,我以为他们会很开明,不会太看重我的分数,会更尊重我的意见。没想到他们还是这么迂腐。
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服我的爸妈吗?谢谢您。
一个迷茫的学生Vae
2018年6月29日
Vae:
你好,亲爱的Vae,很感谢你的信任,虽然我的年纪比你长一些,在高考这件事上也算“过来人”,但我下面在信中所写的,也只是一家之言,绝对不是唯一的真理,希望你能够明白。
首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孰好孰坏的争论,在中国已经持续了至少二十多年了,迄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不过,在中国的网络语境里,“素质教育”因为带着“舶来品”、“外国先进教育”的光环,而显得更占舆论优势;而“应试教育”下确实也发生过不少弊端和悲剧,因此也常常遭到舆论的批判。
那为什么20多年过去,大多数人还是接受了应试教育,却不去执行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素质教育?
原因就是两个点:1 应试教育并没有舆论说的那么差;2 素质教育也没有舆论说的那么好。
第一,很多大v、精英、教育家的口径基本都是:中国学生被应试教育毒害了很多年,现在已经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了,失去了学习的快乐等等……但这些说法也不难找到反例——中国的航天科技现在能够名列世界前几,就是靠一帮平均年龄40岁左右的,被应试教育毒害多年的、没有创造力的科研人员们撑起来的;而那些“有创造力的、独立思考、没有被考试毒害”的大V们最大的能耐也只是在网上当键盘侠指点江山。
第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中国的高考选拔,只看分数一项确实有点偏颇,这也是被人们诟病最多的地方,但很多人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外国”的“先进教育”,是完全不看分数、学习就是“玩玩玩”的,这又是另一个极端了。
事实上,即使在美国、法国、英国这些国家,“分数”依然非常重要,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散漫轻松——以美国为例,如果你想被常青藤名校录取,那么你SAT(俗称美国高考)绝对不能低于2200分,否则你参加了一堆社会实践、得了一堆体育或才艺的大奖,申请书上写满了荣誉也没有用……这些国家的“素质教育”考核的项目很多,但“分数”依然是最重要的项目!绝对不是某些自媒体大V所说的“完全不要分数”!
第三,试想,如果全中国普遍推行“素质教育”,不再采用分数作为选拔条件的话,那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我敢打保票,那些原本分数成绩就很平庸的考生,在“素质教育”的战场里同样一无所获……你想想“素质教育”所考察的选项包括哪些?个人见识、社会历练、歌舞才艺、公益实践、海外见闻等等,这些奢侈的“教育”,哪一项是平民家庭的教育支出所能承受的?先掂量一下,你爸妈每个月挣的钱,够不够你报钢琴班、舞蹈班,够不够送你每年一趟欧洲游、南极游的?没有这些亲眼目睹和实战操练,你又用什么来提升个人“素质”呢?你在“素质教育”这个领域,又怎么去跟富二代官二代们竞争呢?
如果高考完全抽离“分数”,搞纯粹意义的“素质竞争”,那估计会出现更加极端的结果——所有按照按钱财数排名分配名校学位。
因此,我们可以说,“分数”、“高考”之所以长期占据中国教育的主流位置,是由各种现实客观因素综合权衡综合考量的结果。也是目前为止,对所有考生最公平、最平等的选拔方案——你可以指责它不完美、不够科学、不讲人性,但它是所有方案、所有游戏规则里面“最不差”的。
人的一生很漫长,会有千千万万条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前方等待着你。以后你会慢慢发现,“高考”实际只是个微不足道的门槛。你想要挑战更高的游戏规则,就得先把难度系数最小的游戏规则先跨过去。与其排斥、逃避分数竞争,不如直面它,超越它!
您亲爱的朋友
201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