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我收到了不少来自于读者们的“忧虑”——“又一年,依然一事无成,怎么办”“2018就要过去了,没赚到什么钱,感觉很焦虑”“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十万八千里那么远,真烦”….
为什么人们会对自己没有完成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感到焦虑和失望?原因如下:
一:三种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指的就是一个人能够回忆起,知道的和想象的关于他自己所有东西的总合形成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思考自己时运用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这就像解数学题所运用到的数学公式一样——消极的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消极的,积极的人对自己的看法是积极,但是人进行自我认知的思维方式(图式)是会不断变化,因为我们看待自己的图式有三种:
1.实际中的“我”
即现实中的“我”,你记忆中的“我”,基于过去发生的一切,这个“我”是你对你自己现实情况的知觉和认知(宾我)。
2.理想中的“我”
即你自己期望中的“我”,你希望达到的“我”——例如,我要成为科学家,科学家就是你理想中的“我”;“我要赚很多钱”,赚到多钱的“我”就是理想中的“我”,这个“我”包含你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包含了你的梦想
3.应该成为的“我”
即应该、必须成为的自我,一般都是指社会对你的期望,例如你的爱人的期望——“你要对我真心真意”,父母的期望——“孩子,将来要有出息啊”,朋友的期望——“是朋友的,就干了这一杯”。
有时候社会中的期望无处不在,家里、学校、办公室…不同的地方,你的角色责任就不一样,不同的人,对你的要求和期望就不一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的就是这种感觉,虽然我们有自己的追求,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期望或者说是社会压力。
例如没房没车我们肯定也能生存下来,不用负房贷车贷,甚至活得更加潇洒,但是当下买房买车却成为了大部分生活标配,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这样,大家都在买房买车,这也是中国的家庭传统——“安居乐业”,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期望,这就是你的父母和爱人、朋友对你的期望。在这个无形的社会期望之下,年薪有限、能力不足的你的眼中应该成为的“我”就可能成为一个很大的压力。
理想中的“我”和应该成为的“我”都会成为我们行动的目标,但是当这些目标与实际情况中的“我”产生差距时,就可能会引发各种消极体验:
二:自我差距
第一种情况,实际中的“我”差于理想中的“我”,例如你很想成为CEO,但是实际情况你自己只有一个能力一般的月薪几千的普通职员,那么你就会感到失望、沮丧、受挫、焦虑、压抑…各种影响自我感觉的消极情绪,影响程度取决于理想中的“我”对你的重要程度。
第二种情况,实际中的“我”达不到应该成为的“我”,例如实际情况你自己一个月薪几千的普通职员,你父母口中的“隔壁家孩子”已经成为了CEO,那么你就会感到内疚、压力、焦虑、自卑…影响程度取决于应该成为的“我”对你的重要程度。
第三种情况,理想中的“我”低于应该成为的“我”,或者两种有冲突,例如你想成为画家,你的父母却要求你去做程序员,这就会造成矛盾冲突、焦虑的情绪。
第四种情况,实际中的“我”达不到理想中的“我”和应该成为的“我”,例如实际情况你自己只有一个能力一般的月薪几千的普通职员,你成为不了梦想中的CEO,也没有活成父母期望中“出息”的样子,那么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比上面三种情况的还要严重。
三:自我调整
实际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应该成为的“我”有差距虽然会带来各种消极体验,但是我们也有做出自我调节的能力:
1.可以改变
第一种,改变行为
如果这种差距能激起你的奋斗之心,让你向理想中的“我”或者应该成为的“我”的方向前进(使差距减小),那么即使你暂时还没有成功,消极情绪对你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第二种,改变态度和想法
把理想中的“我”、应该成为的“我”调整到实际中的“我”程度,例如我就是想当个普通人、过着平平凡凡的日子,这种情况下,虽然你达不到理想中的“我”、应该成为的“我”,对你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你懂得怎样去自我安慰,把自己的目标降低,无视他人的期望。
或者重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设立更加合理的理想中的“我”和应该成为的“我”,这样即使你暂时达不到要求,因为目标是合理的,只要努力成功的机会就很大,所以你也不会感到多大问题
2.无法改变
如果你无法改变由实际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应该成为的“我”之间的差距,也无法调节这种差距带来的消极体验,那么长期下去,你就看会出现心理问题。
四:结语
当我们达不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别人对自己的期望时,我们会感到焦虑、压力与失望,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重整旗鼓,继续努力奋斗,也可以去改变自己的看法,调整不合理的目标和理想,因为成功需要你的不懈努力,也需要你对你自己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