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汉冲突到胡汉融合
对于这一段历史,史书中常提“五胡乱华”对中原的破坏,但其实,另一方,汉自身,也未脱离破坏的角色。
冉闵以大魏为国号,都城与后赵一样设在邺,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见的汉族政权诞生了。据说冉闵利用汉族对胡族的反感,对胡族施行大虐杀,将多达二十万的胡族尸首遗弃城外,任由狼群啃食。在这次对胡族的大虐杀中,但凡高鼻梁、蓄胡子的具有胡族相貌的人不分胡汉一概被杀,其影响波及四方,乃至演化成数百万的胡族在各地互相残杀的局面。因此中原地区的人们无法从事农耕,盗贼横行,大饥荒爆发。
比起民族之别,战争兵戈烽烟中,利益争夺带到的伤痛,和由此造成的屠杀,或与其相似的行为,更几增可怖。
胡汉,在这长期的征战,对生存的争夺之中所形成的仇怨,某个角度,或很难有史书中“汉中心观”下的纯粹正义,这时,生存之外,难有太多道义之问
冲突的另一边,这个时代,也是又一轮融合的启程,走向融合之路中,简版史书中常会提及北魏。不过,在它之前,北方还有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前秦,它的融合实践值得关注。比起文化,其幕后的原因或许更揭示了真实的理由,即用于强化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权力。
魏晋之时,北方多国都建立在部族联盟之上,国王比起统领,有时更像一个协调者。但行向一个统一国家后,如果要进一步寻求扩张,部族不同人对军队的控制就会开始形成掣肘,此时,君主往往会希望借由任用不同部族人员,架空之前的权力连接,比如,利用其他胡族的军事力量,利用汉族士大夫的内治能力等,减少同部族成员对中央控制和参与,进而实现自身个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融合被自然推动,汉家的忠君观也有意无意被推崇。
但这一过程,也并非有利无弊,不过,它也让统治群体内嵌了离心的风险,前秦破亡时,南征失败之后,快速出现的崩解,充分显现了这种可能。
之后的北魏,在用这一策略之前,则多了一步,"部族解散",国王或皇帝不再只是部族联盟的首领,而真正意义可以实现对各部族的控制,之后的北魏,这一融合之中,也表现更为稳健。
不过,随融合的持续进行,中央势力的扩张与传统保守势力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在北魏,就体现在皇帝与太子之间,而且这种冲突,在之后隋唐依然可寻。
身处其中的皇太子即第二号实力人物的位置就很微妙了。因为他在与皇帝对峙时,很容易就会被卷入到反对帝权扩大的势力之中,但当皇太子即帝位之后,他也会走上跟先帝一样追求帝权的道路。皇帝追求自身权力的确立和扩大,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可以见到的现象。然而,在北魏时期,皇帝尤其注重权力的确立和扩大。因为在北魏政权中,胡汉对立严重,皇帝严重偏向哪一方,都会造成权力、政权分裂的危险。
……
讲谈社中国史-魏晋卷-其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