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愚公移山》是九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课文,我想让学生体会愚公的精神,最后却设计了辩论赛,变成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以为,只要让学生放开,说出他们的看法,辨析愚公到底愚不愚,然后不痛不痒地总结一下:这是一篇寓言,寄托着古代人们的美好愿望,老师的主导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就全是学生的主体了。课,上完了,《列子》寓言中的愚公又回到了寓言中,他寂寞的被合在旧的语文书里,他默默的以年且九十的坚硬身板等待着,等待儿孙们能读懂他,给他的灵魂一个回应。
今年打开语文书,《愚公移山》惊喜地出现在八上的语文书里,让我觉得有几分亲切和敬意,这一次我不想让他那么瘦削,孤独,我想要读懂他再多一些,为了能实现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用三节课来完成它。
一.用愚公的方式读《愚公移山》
1.读课文,把课下注释中带拼音的字在课文中标注出来,并读两遍。
我的学生他们基础薄弱,拼音掌握的不扎实,这对拼音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复习。
2.读课文两遍,听准字音,听清断句。我读得慢,尽量拖腔拿调,甚至有点夸张。
3.自由朗读课文,展示人物的语言个性。
4.把你认为读得好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5.集体朗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上一篇文言文,我们整整读了一节课,读的效果如何呢?从“我读懂了什么……”的反馈中,让我更加的坚信,读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不二法门,少了读,就无法打开那扇门,即使接触文言文再少的学生,在读中,在与文本直接的触摸中,也会慢慢进入故事,直接触摸文本,虽然不全面,但是直接、真实、可靠。我从以前的怕花时间读到现在的把时间交给读,这种改变不也是慢慢变成愚公的过程吗?我希望愚公也是站在书中,远远的向我们颔首微笑。
二、用愚公的方法来学愚公移山
我的文言文教学大部分都死在翻译上,本来兴致勃勃的学生被翻译整的七零八落,鸦雀无声,即使有几人强撑着应和我的逐句串译,但那种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句话一句话地讲的那种累,就像一群人看我一个人移山一样累。怎么样能让我一个人的移山变成大家共同的目标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复述故事 ,小组成员可以做补充。
2.借助课下注释,自主通译课文,重要的词汇,在旁边做批注,不会译的词句,用铅笔画问号。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要问人,可以出声译文,也可以默默的译文,毕竟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上许许多多的困难都得自己先克服,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每个参与移山的人是集体中的一份子,但又都独自承担着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3.四人一组交流通一中的疑问,总结重要词汇,并且设计提醒卡片。
4.交流重要提醒,集体解决疑难。
以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怕学生的疑问多到一节课都解决不完,就干脆不再提问了,所有的译文全借助多媒体打出来,让学生读一读,我听他们读流畅了,也就觉得他们译完了,我总把解决我的问题当做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这和智叟的“笑而止之”,何其相似。通过学习和反思,我把准备变成了自己充分读认真译,总结译文过程中的难点,设计提醒卡片,慢慢的我发现,但凡我译文时遇到的不解,学生也一样会遇到,我们在共同的提问、互动中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在收获一份扎实学习的喜悦,笨拙缓慢的学习,心甘情愿的为他人作提醒,虽然一两节课看不到效果,但是坚持下来,其实进步也是有的。“杂然相许”,“杂”意味着声音多、不统一;“许”意味着认同和赞许,在万种不同中找到一个同,为了这一个同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里斟酌探索。目标确定了,我们可以慢慢来,这也是愚公给我的启示。
三.愚公的眼光来看“愚公”
1.让你来扮演愚公,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形象?在表演时要注意什么?其他的角色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通过讨论,明确愚公的形象,让他不再是书本中的一个符号。
2.组织学生表演《愚公移山》。
3.愚公移山,气壮山河,在他人生近九十岁时提出的伟大构想,最终变成了现实,这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以前为了能体现语文的包容博大,我会设计成两者皆可的问题,例如:你认为愚公这样做对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认为对也可,学生说不对也可以,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联想到现在生态保护的问题,说愚公移山破坏了环境,我都积极鼓励给予肯定。但后来我发现,这样会造成新的困惑和混乱,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也是我个人对文本解读不深刻不到位,愚公他不仅仅是活在书本中,更应该站在东方,站在中国人心中,他以残年余力,以不能损魁父之丘的力量,还可以做到了“帝感其诚”的地步,因为他把目光从自己家门口看向了世界,他从九十岁的年龄,看到了人生的不朽。他不搬家,只搬山;他不在家养老,而在风烛残年时,要建功立业,他心系的不是一家一户,所以连孀妻弱子都“跳往助之”。脚下无路难,但开路更难,他知难而进,奋勇向前,他相信人类的事业千秋万代不会断,祖祖辈辈无穷尽。他从过去望向未来,心中装下河山,情系故乡那方土,他站在世界的东方,瞭望远方,移山的路上,千千万万年轻年老的愚公从未停歇过,这样的愚公也住在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慨叹里,住在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气势里,也住在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里,这是我们应该读到的愚公,我们应该理解和追随的愚公,也是我们应该在新时代看到的愚公。
四.用愚公的慧眼,寻找时代的愚公。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了这个寓言故事,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共产党比作愚公人民,比作天帝,并指出:“国人民大众一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在我们所生活的也有许多愚公一样的人,你发现他们了吗?你感受到他们的力量了吗?你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神舟六号”、“嫦娥五号”、“一带一路”、“生态平衡”、《平凡的世界》、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驻村干部、乡村教师……这些跳跃的音符,这些可敬可爱的符号,背后不都是敢想敢做敢担当的“活愚公”吗?我们应该看到愚公的价值,感受到这份力量。愚公不愚,他们是大智大勇大担当,是每个平凡与坚守相伴后的动人乐章,平凡孕育着伟大,大愚孕育着大智。我们,我们的孩子应该看到这样的愚公,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年岁几何,都应该看到课本里的愚公,正从东方的寓言中走入了千家万户,奔向各行各业,继续创造着有名或者无名的传奇。
希望我的语文课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位愚公,他有着沧桑的外表和一颗年轻跃动的心,他不甘落后,不甘闭塞,眺望远方的眼睛精神矍铄,他指给儿孙的路远而有趣,他嘴角有笑,眉目和善,也希望这样的愚公可以一直陪伴学生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