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红楼梦》香菱咏月·其三 欣赏
香菱吟月·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在黛玉的循循善诱和殷殷指导下,一步步地走进了充满青春梦想的诗歌殿堂,完全沉浸在创作诗歌的世界中。“功夫不负有心
人”,香菱“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过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作诗的门径,“苦吟”成功。第三首诗别开生面,
情景并茂,笔法老练,寄情于景,紧扣主题,将自己的孤独寂寞推向嫦娥,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首联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精华:月亮的光华。“精华欲掩料应难”,表面上说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
皎洁的月光,实则暗示象香菱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起句很有势头,恰似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自己才华终难
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影自娟娟魄自寒”这句把月亮形象和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影娟娟”写月
亮秀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地特性。咏月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像是她自己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香菱精
神上的寂寞,令人不由掩卷遐思她的身世、命运与前途,叹为观止!真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象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
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成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的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
。首联通过“精华”、“娟娟”,和“寒”等三个词,把月亮的精气神都烘托了出来。
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和“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的广远,
又道出了愁思的绵长,半轮:指残月。从天上到人间,通过“砧敲”“鸡唱”“白”“残”等情景的组合进一步增添当晚月亮清冷
孤寂的意境;这种愁思,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引发的。这里隐曲地传达了香菱对远在江南的丈夫薛蟠的思念之
情,因为薛蟠虽然与她并不谐和恩爱,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半轮鸡唱
”句以景托情,此时因时光流逝而尝尽不眠滋味的女诗人,把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都托付这默默无言的半轮残月,使客观的
“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达到了诗美学上所谓“不隔”的艺术境界。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的幽怨,笔法
老辣,达到“曲笔达意”的效果。
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闻笛:听见笛声。倚栏:倦倚栏杆。“红袖”二字点明咏者身份和视角,闺阁相思
之情已然透露,拓展了全诗的境界,情与景交融并观,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在境
界上作了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
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
的,也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遭遇的伤心人的!这就是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
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缘:缘故,原因。何:为什么。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到月亮上,和她的
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她孤独凄凉的心和世人没有什么两样。这里借嫦娥一问,新奇有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
题,笔法老练又寓意遥深。诗意曲折,匠心独运,联想绵远。感叹本是香菱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发,却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
特别是“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做到了“诗贵含蓄”,难怪那些“雅女”们也要赞她“这首不但好,
而且新巧有意趣了”。全盘托出了诗人的咏月之情思:孤苦的香菱自幼被卖,吃尽苦头来到大观园,面对西沉的残月、千里之清辉
,诗人自感身世飘零,盼望与家人团圆的心绪油然而生。但残月尚有团圆之日,香菱却永无团聚之时,回到故乡的却是一缕香魂!
此诗虽为咏月,也是香菱悲惨遭际的自况。此诗的立意在一个“寒”字,由此决定整首诗歌的格调,通过各联的层层铺垫和渲染,
营造一幅清冷孤寂的情境,天地的清冷孤寂,也正是诗人内心的清冷孤寂,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也正是中国传统诗歌所
要追求的至高境界。
月亮的光华谁都无法把她遮掩,她的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银色一望无际,传来捣衣声声,雄鸡报晓残月仍挂天边
。秋江里漂泊的游子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让人们
永远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