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和我的故事
这本书是十五年前,我在大学里的一位良师益友王蛇先生推荐的,就是在他的课堂上买下来的——那还真不是为了赚钱,这老师是我认识的最最不食人间烟火烟火的一个。我去过他的住处两次,不大的宿舍,里面全是书,包括床上——不是床头放两本装装样子,而是床板近三分之一的宽度都被书占满。然而这本书,因为我懒惰,因为浮躁,因为不够喜欢读书,一直自己在沉睡,历次搬家终于搬到了我的书柜里。近日加入一个特别正能量的社群,有一个我比较欣赏的群友的昵称为第六人,我好奇会不会是因为这本书,所以想找出来读读,正好近日有空。
书中提到的文学名著都没有读过,为了作铺垫,在网上搜了提到的前4部的大致情节、背景。特别让我惊讶的,浮士德竟然是作者花了六十多年写的一部书,歌德先生的拖延症也是够严重的了哈哈。书并不长,大概花了六个半小时就读完了(用atimelogger app统计)。确实,我对描写一直都没有耐心读,从上学的时候就如此,抄作文也最不喜欢抄描写。上周日,和一个专业摄影的同窗相聚并同游城市科技馆,让我认识到摄影的重要的功能是让你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这和现在流行的正念也很吻合。所以,这次读《六人》的过程中,我对描写的耐心多了一些,这是训练我的想象力、考验我过去三十多年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的时候。
全书读完,让我再次对经典名著肃然起敬。今天、现世的种种困惑、疑问,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很多也就是旧瓶装新酒,历代的先哲们已经帮我们思考过了,在经典名著中信步逛逛、和他们对话一番,然后我就会心一笑,啊,真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啊!为什么这么说呢?
浮士德,他想窥尽世间真理,穷尽终极知识。而我,记得在读高中时,由于是封闭式管理,周三的下午有一个多小时的放风时间,经常去逛逛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记得那时买过一本书《mzd人格》,看到书里写,自古的先贤伟人,都对哲学、终极问题非常热衷,我狂喜不已——我就是这样啊,最近GSN老师讲马哲,我非常感兴趣啊。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体需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浮士德有两种冲动。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肉体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人的生性”。浮士德的痛苦,来自这两种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