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破晓,清风拂面,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挺拔而立,宽大的叶片随风轻舞,仿佛在为即将开始的研学之旅奏响赞歌。天空高远,云朵恬淡,暖阳洒落,屋舍凝露。我们沿着公路前行,朝着河堤的方向迈进,远眺高楼耸立,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近观水畔绿意盎然,车流穿梭,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抵达河南博物院,小广场上几尊铜塑雕像巍然屹立,似乎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母亲携手一群欢腾的孩童,慈爱之韵满溢;女子举起双臂,捧起孩子,象征着期望其展翅高飞;两人组合的雕像,一人拉二胡,一人提折扇,代表着地方文化艺术的独特韵味与传承不息。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犹如现代版的金字塔,顶部匠心独运地设计为四方体造型,仿佛官帽加冕,汇聚四方灵气,收敛天地威严,将华夏文明的精髓融于一体。步入博物馆大厅,“两象一人”雕塑映入眼帘,生动展现了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巧妙揭示了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在博物馆内,我们从结绳记事、质朴的骨雕到神秘的甲骨文,从占卜的骨器到深刻留存的铭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文明远古时代的珍贵见证,每一次探索都是对中华历史的深刻感悟。尤其是来自贾湖的七孔骨笛,让我们感慨中华音律文化在商周时期便已达到七个律格的非凡高度。
遥想三皇五帝,薪火相传,泽被后世,奠定华夏根基;夏商更替,筑城建都,立纲秩序,确立国家模样;东西周朝,百家学说争鸣,群雄列国并起,构建出不同文化的渊源。怀揣敬仰之情,我们顿感凝重庄严。
西周后期的玉柄铁剑展示,表明当时社会已开始运用铁器,这无论是在生产水平还是历史意义上,都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望见汉代七层连阁陶楼、古建筑模型,我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之高超。尽管工具简陋,建材单一,但楼阁竟能修筑至七层,观其高台涌铸,棱面覆顶,屋角斜展,梳角封檐,实乃罕见奇迹。
随着历史的脉络前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得以窥见远古之情景:天高地阔,广袤无垠,难以尽述天地之悠远;海阔天空,亦不能展现中华之浩渺。观鱼纹而临其境,倾长古于天下;望苍穹而敬畏唐宋,不及秦汉而临危风,远古凛然之态毕现,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道教与主流文化融合,佛教传承介入,从陶器烧制的多样化到瓷器精美工艺的流传,无不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武则天的金简、元朝的辽阔疆域、宋朝《清明上河图》的开拓展现,万家民众的千姿百态,无不透露出泱泱大国之气势,彰显出古典风韵,流露出强国尊威。
从宋代都城恢宏的布局中,房舍错落有致,院落规设精巧,街道纵横交织,如棋盘般铺展开来,我们得以目击往昔社会的繁盛,生活气息的浓厚。夏朝的深邃、周朝的神秘、春秋时期的学术纷涌、战国时代的群雄逐鹿,再到秦汉的雄浑古韵、唐宋的温婉风流,无一不展现着华夏文明那悠远而辉煌的篇章。
黄河奔腾,长江浩渺,如两条巨龙,拨山川越众岭,滋养着这片辽阔而古老的土地,也见证了华夏儿女一脉相承的坚韧与智慧。每一件陈列于博物馆的文物,都是时间的忠实信使,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让后人得以触摸那段尘封的历史。
漫步于博物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观秦王扫六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看大汉铁骑,踏破贺兰山阙,颂曰:“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扬我华夏之威;望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雄我华夏之名;观宋赵风云,展露民族豪情与家国情怀,壮志满怀入胸臆;看明清风貌,一份超脱世俗的激扬、悠然于心。
站在中华大地上,望着这片养育无数英豪的土地,我们不禁心生敬畏:试问天下,谁敢轻易挑衅这片古韵悠然的土地,谁又能与华夏儿女并肩比高?对中华先辈们留下的辉煌成就与深刻印记,我们满怀敬仰之情,这份情感早已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
在这里,我们不只是观摩,更是感悟;不只是学习,更是传承。我们体悟,是为增进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人文历史的深切感知;我们研学,是为重燃时代青年奋进不息的爱国情怀;我们鉴古,更是坚定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与责任。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在河南博物院这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场馆里,我们寻找着中原文化的根与魂。观古韵而知文脉,析文物而知风貌,言行并知,知行并研。理性的不懈追求与情感的渴望需求,以及生命律动中总有哪些我们需要深刻铭记的事物。这不仅仅是为了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寻根问祖、不忘前人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仰继续努力奋进前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砥砺前行。
2024年9月22日 随笔 张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