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来的路上被马路对面一中年妇女的喊声吸引了“小朋友,你是不是拿了东西?”顺声望去,远处有一个驮着笨重书包佝偻着背的男孩子,大概是听到了中年妇女的多次喊叫声,开始朝前奔跑,喊叫声越来越大,男孩越跑越快,直至这个小男孩跑至拐角处,中年妇女依旧在后面追着……
我回过呆望半天的脸,也不知道追上没?那个男孩子是否真的因拿了东西而害怕开始逃走?还是只是因为后面有人追,不明所以而害怕?我不得而知。无独有偶,我想起上周我班孩子在日记中写到自己在文具店买文具时,亲眼见到文具店老板抓到一个偷拿东西的小朋友……
或许年幼的孩子无知,因喜欢而偷偷放入自己的口袋,这在孩子们的认知中只是“拿”,但是买东西就得付钱,否则就是“偷”,学生或许无法抵抗眼前物质的诱惑,没忍住自己向前伸的手,这个时候便把“偷”付诸了行动,一次没被发现就尝到了甜头,于是便增长了几分胆量,或许就有了下一次……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或许也有过“拿”的经历,但是身边的大人、老师及时发现了、教育了,经历了心里无比的煎熬或严厉或语重心长的沟通后,我们正确辨别了“偷”和“拿”,意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不再触碰底线。最近总听说,说明要开始注意了,要开始进行发现和教育了,“突然多出来的东西”“独自回家”“回家越来越晚”这些都应该多观察多思考,或许我们的一次敏锐观察,一次无心教导能帮助孩子正确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