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位老会计退休了。她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处事雷厉风行,很有女强人的范儿。
不过累也是真的。退休以后,大家都觉得她会去享受晚年生活。
可是当我们再一次见她时,她却一脸疲惫,本来就瘦的身体比以前又瘦了一圈。
一问才知道,虽然她退休了,但却比以前在公司还要忙!
每天早上她从自己家出发,不远,十分钟路程,走到儿子家,给他们做早饭;儿子上班以后,帮他们打扫屋子;如果孙女有培优课程,就和媳妇一起送孙女上课、等孙女下课;每天把儿子家没洗的衣服拿回自己家洗,洗完晾干,再给送回来;一日三餐也都为儿子家做;做完儿子家的饭还要回家给老伴做……
总之,没日没夜轮轴转,如今累到住院了。
我们就问她:你媳妇不上班,儿子和孙女的事儿你还操这么多心干嘛?
她说:媳妇做家务不行,洗衣服也洗不干净,什么都一起洗,说也说不听……我不做,谁做?
我们反驳道:你没退休的时候,不都是你媳妇做的么?
她回答:以前我没时间管,现在退休了,我刚好可以都管起来!
我们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安慰她,要她注意休息,不要太操劳!
总之,在她脸上写满了“我在家里很重要,没我不行!”
被所有人需要
很多家庭里都会出现像我这位退休同事一样的人,在工作(社会)上出类拔萃,是公司(社会上)的人尖,大家都依赖她,听从她。
在家里,她也觉得自己被所有人需要。
她在自己身上绑很多条绳子。
就像我这位同事,她就在自己身上绑了四根绳子,一根连在老伴身上,一根连在儿子身上,一根连在媳妇身上,一根连在孙女身上。
然后自己的生活就被这四根绳上的人给束缚住。
她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每个人都在拉扯自己。
有些需要是自己觉得,有些需要可能真实存在。
当我们变成这个“很重要,很被需要的人”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反应:
慢慢变麻木
就像一个带2个孩子的妈妈,每天不仅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孩子。当孩子吵着要妈妈陪他们玩时,妈妈很多时候会充耳不闻:你们自己不会玩吗?妈妈有事情要做。
多次地拒绝和无动于衷,就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并不关心自己。
这个时候妈妈用“麻木”的态度来应对“被所有人需要”“我很重要”的压力。
粗暴的挣脱
还有一种应对“被所有人需要”的方法,那就是粗暴的挣脱。
比如一位工作劳累的父亲回家以后,妻子向他抱怨各种开销,孩子希望和爸爸享受玩耍时光,妈妈又向他吐槽媳妇种种不是……
当自己疲惫不堪,难以应付,但️又因为“我很重要”“我被需要”而自责时,往往情绪会在一瞬间爆发,仿佛可以将所有要面对的事情都推掉,获得内心暂时的宁静。
崩溃
这种就像我的这位同事了。被“我很重要”逼得体力不支,终于累倒。
她的家人纷纷感到自责。
她在那些自责里又获得了一点能量。病好以后,应该还会一如既往,因为“她很重要”,不能轻易倒下。
逃避和谎言
很多在家庭里担负很大职责的家长,总是习惯性的给家庭里的成员许下各种承诺。
即便他知道这样的承诺不可能兑现,但是只要能感受到大家在那一刻对他的信任,他就觉得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了。
这也是在“我很重要”观念下逼出的下下策。
当彼此之间的“信任”被用尽,而自己无法兑现承诺的时,也将彻底失去家人的信赖。
求助
当然,我们还可以求助。
可是求助是件有风险的事情。
如果找到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的介入可以帮你缓解一些家庭负担;
不然的话,他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到你的家庭,我担心你会不会多加一根绳子绑到他的身上。
这种事情极有可能发生。
在“我很重要”的压力下,你会寻找第三个人去缓解自己的压力:抽烟、酗酒,甚至第三者。
这统统有可能变成你求助的对象。
如何处理“我很重要”这件事
如果以上应对方式都不妥,那该如何处理呢?
你可能会说,那就对自己说“我不重要”。
对。就是要对自己说“我不重要”。
要真的说服自己,说给自己听。
如果我们对我的同事说:您在家里没有您想的那么重要,您完全可以不管他们,过自己的生活。
她不会理解。因为她意识不到。她还没有被“我很重要”“逼死”。
所以,首先我们得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出了问题,而我的改变能帮助到我自己和我的家庭恢复生机和活力。
其次,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解开绑在别人身上的绳子。平心静气地说出自己对家庭成员的期待,对整个家庭的期待。
你们无需去改变什么,要求对方什么。
单只是说出来,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也许你们的目标一致,只是各自的表现方式不一样。如果我们不直截了当地沟通和交流,就永远互相猜测和推断,总认为所有人都该知道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很容易造成误解和家庭隐患。
再有,改变观念: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特的个体,要尊重彼此的特独性。
没有一个家庭成员可以跟自己活的时间一样长,有完全相同的经历。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宝贵的经验。
不要做思想固执的人,不要轻易觉得自己就一定对。每个人都有值得交流和分享的宝贵经验。
大家不妨多交流,多赞赏。
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学会换帽子。
我们在家里往往会分饰多个角色。
你是妻子,妈妈,女儿;
你是丈夫,爸爸,儿子;
你是奶奶,妈妈,妻子;
你是爷爷,爸爸,丈夫……
什么时候该戴什么帽子需要迅速切换,别“一帽到底”。
但无论我们扮演什么角色,都要记住我们首先应该成为我自己。
每天要给自己留点空间,这个空间非常珍贵,它就像我们能量的补给站。
只有自己“装满了”才能给予别人。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