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次的小记中有提及,我最近在听小说《教父》。虽然这部小说早已有同名电影,且早年读书时期也有听说这名头,只是那时网络并不发达,我也未有机缘深入了解,哪怕是看纸质书籍。
这次倒好,在结束《瓦尔登湖》的有声书后,系统给我自动推荐了《教父》,自动播放,算是无缝衔接上的。看了介绍,真人讲书,《教父》三步曲(主播昊澜),主播声音很好听。真人演绎的有声书,我想主播的声音特质还是蛮关键的,很可能是初听一二段后决定人是否想继续听下去的理由,当然,有好的内容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要素。全书有166章节,目前我才听到43节,故事还没到一半。
周日的时候,有收到简友问我听的是不是电影原著小说。这一问,让我有了想追一下电影版本的冲动。午后,收拾好家务事,我在电脑上百度起来,果真查到了。影片总时间近三小时,好像还是个黑白片(看完有些不记得了,这记性)。因不是连续看的,中间晚餐又跑了趟医院,又遛了可乐。陆续看完后,只留下几段印象与几个与听小说的对比感觉。
首先,影片的展示连贯性没有小说强。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小说是全部的,而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给观众完整的故事,所以原著中的很多的细节不会展开,只能是截取小说中的编剧组认为的主要脉络、桥段来拍摄表达。然,在小说中,作家却可以“任性”用大幅文字来描绘想要更多展示给读者的认为的想展示的部分。
不过,关于连贯性,小说中,也有切换不同的场景、人物,但总体依时序推进或几地推进仍是脉络清晰的,哪怕是倒序的部分,听起来也是有很自然的前后连接。但在影片中,中间是有删减掉不少事故内容的,有时一个切换镜头,看着就感觉有些许突兀。也许当年的剪辑软件与技术没有现在的强,如果重新拍摄与剪辑可能效果也大不相同了。
其二,电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演员,当然也配有灯光、声音、音乐,但要100%符合小说中对当时场景及人物的心里活动的感受或展现,真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之艺术了,太考验剧组这个项目团队。
不过,也可能正因为电影有着与纸媒、声音小说的不同表现特质才有其研究与发展的未来之道。各有各的特色,也就是说,相当于它本身就是在统一市场下的差异化竞争的表现,这本就是一种优势。直观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视觉冲击,本不同于看、听小说的那种涓涓涓细流,慢慢品味之感。
第三,原著终是原著,特别是在很多故事情节中,作者愿意多费笔墨的地方,会不自觉让人生出那种百看不厌,看了再看的冲动。而在电影《教父》中的片段,我就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
现在脑海中可以跳出的,只剩下教父大儿子在收费站口被枪杀,身上、车子、收费站玻璃全是窟窿的惨状之景。还有,教父女儿康尼那张被打肿的脸,及她丈夫用皮带抽打她,追着她躲进卧室卫生间仍在继续抽打她时的哭叫声。这些给我留下印象,可能是因为我内心里比较害怕这些场景吧。这些景象是我的生活中不能接受或想象到的,所以在大脑中留下了深一点的印迹。
而在当前已经听到的前43节有声书中,我特别喜欢第35节 教父的请求就是总裁的命令和第42节 我无论如何都想认识你的女儿 这二节,我反复听了二遍,感觉还会再听。(我没看书本《教父》,估计这分章节及章节小名应该是有声书自编的。)
35节中,主要是教父在大儿子死后,召集了全国的地下各组织头目的讲和会谈。在会议正式开始前,作者非常详细的描述各派人物的长相、衣着、随从、发家史与时下背景,很是详实。且教父在与会中的发言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自然、真诚、有道理且有威慑力。他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智者,用一时的求和来开启、铺垫、换回小儿子逃亡后要归家的路。
第42节,小儿子在教父的西西里老家(虽然那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任何家人),那个小岛上,他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遭遇了“霹雳”(当地引喻的话,现在话说,一见钟情了一位美少女)。作者用轻松、愉快又幽默的笔墨描写了几位人物,羊倌、美少女、小教父,破口大骂的丈人,还有那纯朴的乡村景致。不由让我闭着眼睛可以假想一二,有种小说里的人物、场景跃然纸外之感。
虽然目前对这部有声小说我还没有听完,但直觉已明显告诉我,这原著小说可真比电影强太多了。在好多方面,可怜自己文笔无墨,也不能够一一细数道来,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自己实践一二,比如先读一读这原著小说《教父》,国内的那本叫《白鹿原》的小说也是很耐看,完了再去看看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而后我们再来品品,这前后又各有什么滋味或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