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绘画源于生活,绘画基础三要素。
观察➡️联想➡️拆解再组合(创造)。
一、观察:
观察大自然规律,生活细节,科技原理,人性心理
大自然规律,引导通过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甚至是味觉来感受大自然的特点,帮助形容物。 体,用绘画的方式增加词汇量。例如:盆栽(常青藤)
观察其形态、颜色及植物的构成,最好有固定的实物,这样还可培养空间能力描述方位。
二、联想
引导孩子进行联想,运用知识储备进行知识输出,引导即点到为止,点一个尽可能的大方向,在什么时间进行“点”非常重要,宜迟不宜早,早了容易破坏破坏想象力,迟了则降低了兴趣,具体孩子具体分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孩子可适当延长‘点’的时间。
引导联想:
1.提问(1)试着问为什么?(2)为什么的方向可由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根据孩子年龄进行不同的拓展。(理性)(3)给孩子适当的天马行空的机会,引导的方向未必都是理性的,可结合他平时接触过的角色进行联想。(感性)(4)拓展内容需难易穿插让孩子保持自信促进好奇心。
例如:(1)为什么常青藤叫常青藤呢?(2)常青藤是不是只有一种绿色呢,为什么颜色会有区别呢?(3)你看妈妈的头发像不像常青藤呢,爸爸的是不是小常青藤,常青藤还有像什么呢?从化学,物理,生物等方向提问常青藤的形态、颜色。不止是物体静止的状态需要联想,还可以引导孩子联想到在不同环境下常青藤的状态。例如,微风下的,暴雨下的,或者还可以是被小动物破坏的情况下的。
2、解释引导
可根据不同年龄段,需要不同的解释手法。好的引导可以培养与孩子之间的默契,唤起共同的记忆从而增加亲子关系。解释和提问一样需要点到为止,让孩子有空间继续发挥。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提醒’来的更恰当。
(1)绘画首先呈现的是‘形’,是内在的情感表现,也有最表面的框架。对于框架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带着问题用五感来亲自感受物体的‘形、色、味’。例如,a.让孩子闭眼触摸常青藤叶子的质感纹路;小的孩子可以帮助引导描述,大点的孩子可以让其自己描述感受。b.可以让孩子闭眼闻叶子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让其描述可以增加词汇量还能对知识进行输出。
(2)对于‘框架’的提问通常可以用科学解释,在给孩子准备画常青藤前,家长自我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从常青藤是常年青(绿)的分开解释,春夏秋冬这青的变化,同一时刻同一株常青藤中还含有不同的绿。这是一个延展性的问题,与其说是画常青藤不如说是给孩子一个契机了解一系列植物的特性。
(3)问题未必得即时全部回答,保留适当的悬念增加孩子耐心。例如:四季的常青藤,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规定好日期,在同一地点画下同一植物的模样,然后绘画结束参与绘画的人一起合影。如果陪孩子时间有限的家长更需要一点仪式感,这点仪式感可以陪伴孩子一生,绘画是对感情的一种表达也是对情感的一种记录。
(4)通过关于美术的实验,来解释和认识理解科学原理。例如:三原色的实验。
(5)认识自然科学,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玩具,一边玩游戏一边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例如:制作风筝,带孩子去户外放风筝并阐述风筝起飞的原理。
三、拆解再组合(创造)
美术源于生活,美术创造也好其他创造也罢,大多都是对原有的意识进行拆分再重组,想象力几乎不能凭空臆造,我们不能也没能力直接告诉孩子所有实物的意义,可是能培养他去分析的能力。一路通路路通,专注力,理解力,想象力在生活中都是相通的,重要的是保持有一种探索精神。美术的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孩子你多一种‘解题思路’。和孩子一起走过了联想的路,结下来我们得引导他们对碎片进行重组加工再精细。
(1)重组 把两个或多个生活中不同类别的东西建立关联,根据关联重组。例如:洞洞画,把‘服装’和大自然建立联系。
美术中包含‘手工’,手工可以作为对大自然的一种探索或者是赋予情感。‘手工’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作品’,还可以对大自然的一种延伸。例如:手工课可以加入园艺的题材,生命得以延续可是‘形’又被赋予新的姿态。
(2)重组 可以把游戏和绘画结合重组成一个手工,手工的范围非常广泛,家长们不仅仅是停留在纸笔之间,还可以把手工课搬到户外,可以制作一个游戏陪孩子一起玩更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3)延伸 绘画延伸是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启发。例如:你画我猜,a.让孩子画,你猜是什么,我们说完以后可以试着让孩子补充你的故事。b.我们画孩子猜,我们可以选择让孩子帮我们画完未完成的画,也可以故意在纸的边缘画一部分的画,决定这物体是什么的权利交给孩子。这个游戏的重点是它没有唯一的答案,我们可以天马行空。
绘画是一个过程,可以是一种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即时是同一个物体它的状态在同一时间它也有很多种表现型,而幼儿接触美术,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多双眼睛,去发现不一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