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远在北京的闺蜜聊天的时候,她问了一句“有看过《七月与安生》吗?我说我看过,她说“我觉得你就像七月,因为生活一直都过地很安稳,所以总希望可以有一些改变。"想着她说的话,我开玩笑地问了一句”那你是安生吗?“她说“还不至于,但我理解她."
我和闺蜜是高一认识的,当时我们是同桌。说来很奇妙,高中三年,我们关系好但也只是好朋友,心灵上并没有很深刻的碰撞,毕业后关系才有了质的变化从而成为无话不说的闺蜜!当时的我惊讶她的大胆,因为她敢质疑老师,羡慕她的活泼,因为这份活泼所以不管她做什么,老师同学似乎都不会用太苛责的态度对她, 感谢她的帮助,从她那里我才知道朋友的关系是要需要经营的,即使放假了,即使毕业 了,也要联系,一起出来做些开心的事!毫不夸张地说,是她打开了我对于人与人关系认知的一扇窗户。高中以前的我,对于同学、朋友即使当时处地很好,可是一毕业了,我不会想着要如何去维系这份情谊,如果她们不联系我,我是绝不会主动去联系她们。也因此,高中之前的我并没有什么朋友,高中时只有她这一个朋友,高中后反而找回了很多朋友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性格的改变怎么样?
因为她的这番话,我回顾了一下这部电影的剧情!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好闺蜜在经过种种后最终活成了彼此最初的模样!回想我和闺蜜的人生轨迹,好像真有点那么回事。
她的大学和研究生都在省外而且地域跨度非常大,大学的寒暑假也都不闲着,家里人会给她报各种夏令营什么的。研究生因为导师项目的关系,她也是全国各地地跑,久久地联系一次都是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大学之后她一年难得几次回家,现在研究生快毕业了会经常跟我说想快点结束这种漂泊的生活,她累了。她说她理解安生,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漂泊,是要安定下来的!在聊天中不止一次地说羡慕我,她的愿景也很简单,工作只要体面就好,工资可以不需要太高,然后一出校园这个保护伞就可以马上找到可以拖负终生的另一半,然后躲进别外一个保护伞里。我很惊讶她的这些想法,因为我一直以为她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就很难想象在外生活了那么多年的人内心却希望着过最简单的可以有人依赖的生活。
而我呢,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熟悉的地方,就如她所说的,很安稳。如果没有太多的想法,目前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有学历有工作,模样也不差,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按部就班,在亲朋好友看来这是再好不过了!然而,工作了两年后,我发现我没办法说服自已去接受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生活模式。我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一份好工作,但所谓的好,不过好在”稳定“二字,作为90后,它真的不该是我们的追求!这个时代让我们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人生,感叹原来还有这样的活法,这时候你还能甘心自已只是个旁观者吗?我不能!身边不少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每当我跟她们说要不要再去学点什么东西的时候,大部分会说太晚了,不要折腾了。怎么会太晚?我们才二十几岁,不是正青春的年纪吗?为什么要拒绝还有那么多的可能?
这是个很奇怪的年代,明明才十几二十岁的姑娘却要自称为老阿姨,这样的氛围会给我们一种错觉,真的年纪大了吗,真的来不及了吗?所以我逐渐意识到自已在害怕什么,我害怕如果再不做些改变的话,就真的来不及了。我不想被现实的安稳温水煮青蛙一般耗去我宝贵的青春。我想变成更好的自已,如果不抓住这些想法并为之付出行动的话,十年二十年后我真的会成为我讨厌的样子。
若要说我像七月,那也只是一部分的人生际遇像吧。对于安生那般的人生,我是一直向往和渴望的,而安生则是被生活各种打击后所做的改变,有种破蛹重生的意思。但电影毕竟是电影,也许有启发,借鉴的话要慎重!我相信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像安生那样义无反顾地做出决定,谁能保证义无反顾的转身后就能离理想的生活更近了呢?
每当说出羡慕别人这样的话时总有人会应你一句“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确实,我们都是彼此眼中的风景,但风景之所以是风景 ,也正是因为我们是旁观者,所以可以用眼睛去定义它吧。不管我和闺蜜是不是七月与安生这种模式,但我们的生活轨迹确实是差很多的,所以都在彼此羡慕着,希望可以过上对方的生活。怎么说呢,生活中处处是围城,只能不断强大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