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税收?听到这个字眼,我感到无比的陌生,一个大大的问号瞬间挂在了我的脸上。关于税收,只能用一无所知来形容。但是这次征文却要以此为主题,这该如何是好?
要是在以前,肯定要问询从事税收工作的专职人员,或者去图书馆翻阅大量书籍,可我生活在新时代,只要在电脑或者手机的浏览器中打入"税收"这两个字,就可以查询到很多相关的资料。
没想到,这一查寻,竟然发现税收的发展历史原来如此有趣。
我们先来看看税收是如何起源的。
这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当年大禹治水时,曾号召大家“烧火劈山”疏散洪水。可是人多粮食少,人们饥肠辘辘无法工作,而且治理洪水时需要的物资也不够。这可愁坏了大禹。一天,大禹看到一群蚂蚁正在搬运食物,工蚁们把获得的食物搬回巢穴,储存起来,供蚁王食用。大禹恍然大悟,于是让各个部族根据土地的出产和好坏分摊物资与粮食的种类和数量,保证了治水工程的顺利实施,让百姓从此免受水患的侵害。这就是“税”的起源,也是"税"的初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后来,商汤创造了“井田制”。就是把一块田分成一个大大地“井”字,中间那块是公田,其余为私田。公田由大家耕种,私田则自己看管。然而,人人都有私心。人们都只种私田而荒芜了公田。于是周威王改进了这一不足。所有田地不分公私,都按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上交国家。这种收税的方式叫做"彻法"。彻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按固定比例征税,这种形式的确立,是税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至今我们仍然在沿用。
"彻法"也是“初税亩”的前身。"初税亩"是把公田化为私田,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承认了耕者对土地的私有权,使之合法化。但是,这也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开始。"苛税猛于虎也"正是对这种剥削的控诉!
"均田制"也是税收史上的壮举。北魏时期,长期的战乱使得人口凋零,土地荒芜,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建议,开始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按人丁平均分配土地,无论高低贵贱,凡年满15周岁的平民均可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极大的调动了人民劳动的积极性,使北魏出现了繁盛的景象。均田制对后世影响很大,前后约沿用了三百年。
当然,税收在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税种也越来越丰富。
在西周末期,周厉王为了聚敛钱财,下令禁止百姓捕鱼、砍柴、打猎。致使靠此生活的百姓冻饿而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们终于起义烧毁了皇宫。厉王死后,历史上的“周召共和”开始,这一时期允许百姓上山打猎、砍柴,下水捕鱼,但要向国家缴纳赋税。这就是“山泽之赋”。
天灾不可避免,如果遇到了水灾、旱灾或是地震该怎么办呢?“义仓税”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义仓开始是民间主办,后来国家颁布法令统一征收义仓税,由官府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义仓税是为筹集救灾专用物资而开征的。它是最早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税种。
还有盐税、茶税、船税、商税等等不胜枚举。这也说明每个朝代对于税收都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也有例外。
闯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取消税收,靠“打土豪”和攻城拔寨的抢掠保障后勤供给。最终导致了“大顺”政权的灭亡,令人扼腕长叹!可见,税可撑起高楼,亦可磊起基石。“无税不国”呀!
国家的收入主要通过税收的形式获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税收的初衷,也是我国税收的本质。国富民亦强,国家财政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保障等事业,为人民改善生活水平。因此,全体公民既是义务纳税人,又是国家税收最终收益者。
比如作为学生的我们,拥有环境优美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不但学习条件优越,学习费用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全免。资金来自于哪里?——国家税收!
庚子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武汉,国家迅速建成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派出了那么多援鄂医疗队,所有新冠肺炎感染者一律免费治疗。资金来自于哪里?——国家税收!
导弹发射基地腾空而起的火箭;现代化机场里傲然起飞的自行研制的飞机;国庆阅兵仪仗队轰隆隆驶过的超级武器装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线便利的动车;还有一个个风景秀美的公园,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天堑变通途的大桥……
资金来自于哪里?——当然还是国家税收!
没有税收,就没有了雄厚的财源,也就没有社会的腾飞,更没有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税纳人,是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乏的栋梁,我们应该从小就了解税收的重要意义,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热情宣传税收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和祖国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