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需要老师们处理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不,就有老师反映,XX小朋友家长不配合工作,在群里胡乱发火生气,事情原由都没弄明白上来就质问老师。收集归纳起来还真不少,有的家长反映她的孩子在家吃饭很慢,很偏食,吃饭要几个人追着喂,一次吃饭要吃一个多小时;有的家长跟老师反映孩子的位置问题;有的家长提出不准班级的某某小朋友挨着她的孩子坐,不准某某的孩子和她孩子玩;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要求不准爷爷奶奶擅自接孩子、看孩子;有的家长反映说她的孩子回家不做作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常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热门问题。老师们遇到这些问题时也很无奈和冤屈。不管再困难也要解决呀,而且有些问题必须热炒热卖及时解决,堆积起来就会出现滚雪球效应,导致火山爆发或者矛盾升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想到的就是做家长工作不光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召开家长会就是一种比较好的交流途径之一。
家长会召开的时间很重要。对于新生最好多召开一次,如果是春季就在寒假,秋季就在暑假召开一次。因为大家素未谋面,彼此不熟悉,不知道家长和孩子的情况,为了让自己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此时召开的家长会就是见面会,主要沟通的是一些关于孩子入园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心理调整和作息时间的调整和安排,这相当于给彼此一个熟悉了解的机会,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告知家长很多内容都要提前跟孩子进行沟通和约定,在家里要跟孩子说,我们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像妈妈一样亲的老师;幼儿园是个大乐园,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器械。每天上学就是做游戏,因为有的孩子看邻居家的小朋友上幼儿园都是哭哭啼啼的,所以个别孩子对上幼儿园比较排斥,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之有的孩子在家调皮不听话刚好又不想上幼儿园,家长们还时不时用再不听话就送你去上幼儿园的话来吓唬孩子,导致孩子会出现谈园色变。这些准备工作太有必要跟家长沟通了。另外有的家长跟孩子取了乳名,在幼儿园,老师点名的时候,孩子只熟悉自己的乳名不熟悉自己的学名,老师叫他很多遍都无动于衷。新生家长会上就要跟家长沟通,在家里多叫孩子的学名,让他形成条件反射。
其次就是新学期家长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开也很重要,我认为可以选择在幼儿上学一周后召开家长会。新学期,家长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家长受教育程度不一样,于是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开学第一天召开家长会,就不能全面了解存在的问题,诊断班级存在的问题也会出现偏差。这时候召开家长会不但不会很成功还会留下很多后遗症,一天的时间不足以暴露班级存在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班级老师只有静下心来通过一周的积累和观察,认真的记录家长反馈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如果有一个家长反映到某一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在班级就有一定的代表性,老师就不能一个一个的单独解决,要通过家长会进行批发式的全面沟通。不然今天遇到这个问题来花时间解决,明天遇到另一个问题又花费很多的时间解决,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会产生严重的内耗,没有更多的时间再做教学教研和观察孩子。当然,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会有意外发生,家长和孩子的不可控因素决定了还会有其他问题层出不穷的出现,因为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情都是发生发展着的。有的问题在第一周或者短时间内还不会暴露出来,有经验的老师就会进行问题预设。比如两个家庭关系和小朋友关系都很好很亲密,某天因为争抢同一个玩具打架,家长会持一个什么态度?或者说一方孩子被对方打了,家长会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都要进行预设和给出答案。这么多年的幼儿园工作,遇到不同的家长,也见过各种各样的纠纷场面,不管是自己班级孩子还是其他班级,老师都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现身说法,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期中家长会和期末家长会,就必须有汇报和反馈的内容,一定要做PPT对半学期和一学期进行回顾。老师要对孩子在园的情况做精准分析和评价,不能报喜不报忧,这样不利于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反馈的内容还是要来自于平时与孩子相处的一朝一夕。不管开哪个时段的家长会,准备工作都要做充分,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不能太随意,一定要有提纲和流程表,要有发言稿。既然是想通过家长会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问题要一个不落的列入清单,一个一个的有理有据的跟家长分享,剖析。不做充分的准备,像一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意性很强的话,会出现刚解散家长才想起这个没有说,那个忘了说的尴尬局面。没有说到,就不是完整的家长会,留下遗憾会让整个活动美中不足。
做任何事情、任何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足功课和做好攻略太有必要。不管什么工作,我们都要用巧力,使巧劲,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