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感觉的反思及总结:
《沉思录》这本书很有名,2024年12月份第一次翻开,很是失望,讲一些再浅显不过的话语,所以我更加好奇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到底在读书中追求的是什么。
这本书更多象是一位老人潺潺记录着自己这一生所来的反思,不像是一本出版书籍,阅读角度的不同导致我的思想出现了偏差。
一直以来,在读书上我总是在追求一种思想上的冲击与高潮,所以一直都在追求 “新”,比如,我爱《道德经》就是因为这本书时常读常新,不同的困惑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相比之下,《沉思录》显得像白开水就馒头。
于是,我又做么了一下《沉思录》,它本质上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私人笔记”,所以它没有像叔本华或老子的作品那样,试图解答深刻的形而上学问题或呈现震撼人心的智慧。
《沉思录》中的很多道理,例如“接受无常”“活在当下”“控制情绪”等,今天可能被视为常识,甚至在心理学和自助书籍中多次出现。这种“熟悉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对我的吸引力。与之对比,叔本华的哲学探讨更加深邃,涉及生存意志、痛苦的本质等形而上的问题;老子的思想则充满辩证性与神秘感,往往用直觉与隐喻激发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度思考。
斯多葛学派强调实践智慧,以帮助人们过一种美德至上的生活。它的目标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日常困境,而非引发形而上学的思考。而叔本华强调人生的痛苦与虚无,揭示生存的矛盾,挑战人对幸福的传统理解;老子的思想则常常颠覆常规认知,用反向思维提出深刻的哲学命题,这两者都更加具备“思想冲击力”。
如果我期待的是类似叔本华那种深刻的世界观批判,或老子式的反思性智慧,《沉思录》的风格与内容确实不容易引起我的强烈共鸣。到这里,我对自己需求的了解又近了一步,我感觉我对书籍强烈的选择目的恰恰印证了自己这么努力的想要活着、清醒地活着,想与这个世界到底是产生一些连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