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读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也就是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要经常让“后进学生”找找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因为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具有优点的。只是“后进学生”身上的优点被我们忽略了,只放大了他们的缺点。
永程,一个不爱写作业的学生,但他会唱歌,就成功入选了文娱委员。课前领歌从不忘记。我就教导他,“班干部要起到表率作用,你不写作业,你认为能让学生一直信服你吗?”他自己就觉得有点难为情。对于像永程这样的后进生,一下根绝坏习惯,显然不可能,可以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会写的作业要完成,如语文、政治、历史这些能照着资料写的,还有数学、英语简单点的,都可以写。写了让我看,我给你加分。这是我俩之间的秘密,可别告诉其他同学,来,拉钩。”我用加分来激起永程写作业的兴趣,我只给他一个人加分,并提醒他这是我俩之间的秘密,让永程感受到我对他的偏爱。此后,永程不时拿一些作业让我来看,距离完成任务还很远,不过,这已让我看到他的改变了。我不定时在班上表扬他,更激起他写作业的兴趣。半学期过后,他基本能完成作业了。
比起其他学生,“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多一些,我们老师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苏霍姆林斯基)
所以教师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这就是“后进生”的自我教育。
“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是一个“犯错一认错一改错一又犯错一又认错……”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教师用爱唤醒那些装睡的小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