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巜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命画卷
时代的发展进步,伴随着快乐与憧憬,改变着现实与落后,然而不自觉间一些东西也将进入历史,湮没于滚滚红尘。恰恰是这种消逝,往往使人不自知,或历经岁月的后知后觉,更是让人唏嘘。
迟子健在媒体报道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事情,许多人蜂拥到内蒙古的根河市,想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所谓伟大的时刻,迟子建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在这时,她看到一份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的命运,写她如何带着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看完这篇文章后,灵感来了,迟子建决定动笔写作这个民族的历史。
《额尔古纳河右岸》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宇宙生态平衡秩序和谐的祈盼与畅想。
一个民族在新时代面前,成了弃儿。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念被现实打得粉碎。那份悲凉,只有深深经历过的人,才感其痛。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五十岁以上的群体,在汽车,电脑等现代必备品面前,成了局外人。连手机缴费,刷脸认证这些简单操作,都成了拦路虎。生活在前进,必然伴着阵痛。一个个农村的新房子,只有孤守的老年人,在年轻人眼里,更多的是追寻城市里的梦想。
其实,应该珍惜当下,接受改变,立足现实,顺应发展。把美好永远留在心底。以更积极的心态,给失落的灵魂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