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在广西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无意中发现了活字印刷馆(广西路12号乙1楼),拥有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门面,进去和小朋友一起颇有兴致地印报纸、活版印刷、听老师讲文字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古巴伦文字,用芦苇角或小木片楔在泥板上,又叫楔形文字,太过古老,一些字的意思已无从可知。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可追述到商朝中晚期。
后来有了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起名金文,金文越来抽象,成为一种记录祭祀用的图腾。甲骨文和金文是不统一的,秦朝用小篆代替,从此统一了文字。为了便于书写小篆到西汉末年又被隶书取代,后又演变出更加简洁的楷书,文字从象形逐步变得抽象,如:"头→重要→从头开始→第一→状元→元",逐步进行了演变。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产生于隋唐时期,是为了求长生不老药,长期用火炼丹的过成促成了火药的发明。和火药同一时期产生的另一大发明是印刷术,它的出现让我们能读到二千五年前的论语,在此之前是手抄,隋唐时期需要大量的佛象、佛经,促成了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后来北宋时期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印刷更加便捷。
离开活字印刷馆,返回走到龙江路打卡网红OneCup咖啡厅、龙猫涂鸦墙、赵太侔故居、不舍昼夜咖啡馆。
浪漫、宽松、自由的青岛适合住下来,窝在某个角落发发呆、写写书,作家王统照(1987—1957),陶醉于青岛的滋味,“青山绿海,红瓦,绿树”,在这里创办了青岛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湖》,写了长篇小说《山雨》。
作家老舍(1899—1966),因为青岛五月的海特别绿、特别可爱!“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才明白了什么叫“春深似海””,于是住下来,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诗人闻一多(1899—1946),一到青岛便“一见钟情”,“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沉浮”,热情地为她写诗《奇迹》,写散文“簇新、整齐的楼房,一座一座立在小小的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画水彩画《夕潮拍岸》。
作家梁秋实(1903—1987),对青岛怀有深深的眷念,视青岛为“君子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旅居期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晚年寄居台湾,汇泉湾的海沙置于案头、思念之情昭昭可见!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在青岛收获爱情,和张兆和结为伉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成为当时的街巷美谈。他的长篇小说《边城》、《八骏图》都和在青岛经历息息相关。
还有中国戏剧和电影先驱洪深(1894—1955),这样描写可爱的青岛:“街上不见有多数巡警植立,然秩序之佳,乃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况。较之香港、旅顺,盗贼辈出者,不可同日而语……”,并以日寇占领时期自己家在青岛的亲身经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青岛的星晨大海、山地丘陵滋养了旅居在此地的众多文人的心灵,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灵感源泉,而他们的文学作品又让青岛充满了人文情怀,今天这些文学作品收集在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故居里,在此可以停下脚步慢慢地去拜读。
接着沿龙山路上行到达德国总督楼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