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分享这本书?
1.有用
家长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更科学地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了解它是为了更好地爱他,教育他。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动机,才能更好激发兴趣,有效提升教学。
(此外,本书是教育学考研书目之一,其重要性考生懂得~)
2.枯燥
典型教材式排版,密密麻麻,书很厚。
专业词汇多,烧脑,难理解或读不下去。
哈,我刚好读了几遍,并感觉值得读,希望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我们耳熟能详,而教育心理学又是啥?简言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释并改善教育。
我们听过设计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婚姻心理学,搭讪心理学,这些都是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讲述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设计、营销、经营婚姻和搭讪。
类似的,教育心理学也是交叉学科,教育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双向互动过程,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猜一下?嗯,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4个方面。具体如下:
内容很多,一一讲解估计要花个三天三夜哈哈哈。这里重点讲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而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下次结合《认知教学心理学》这本书细讲。
以下enjoy :)
学生的认知(思维)是如何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都经历从0到1,从1到100的过程,孩子认识自己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也一样。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思维,没有语言,但他会动手和动嘴,并具有知觉,不断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同化指运用旧经验对待新情境,顺应是旧经验不能解决新问题,改变旧经验适应新情境。通过这两种心理作用,人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知。
举个例子,婴儿伸手抓到旁边的玩具后很开心,以后看到玩具就会伸手去抓,这是同化。某天看到远处有个玩具,他还是伸手抓呀抓,可是抓不到。偶然间他抓起床单一拉,玩具来到了近处,他伸手一抓就够到了。以后,他就会先拉床单,再伸手抓,从而获得玩具,这就是顺应。
从婴儿到成人,孩子的思维和认知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呢?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特征:通过手的抓握和嘴的吸吮感知周围世界;从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究。
语言:未形成 (现代儿童发育条件较好,可能提早说话)
思维: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某事物从视野中消失,他知道并非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 (2—6岁)
特征:除了动作,能够运用语言或表象(通过感知运动内化的表象)代表事物。
语言:言语和概念以惊人速度发展。
思维:
<集中化 >
运用单一标准判断,未获得守恒 (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比如等量的水装入不同形状容器,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但质量不变)
<不可逆>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后退,只能前推,思维刻板。
<自我中心>
从自己角度看待整个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不同观点。
<泛灵论>
不能很好与外部世界区分开,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比如布娃娃掉地上了会哭,不能摘花会疼)
<自我中心语言>
即使没人听,年龄小的儿童也高兴地描述着他在做什么,发生在独处时,甚至较多发生在群体中,每个儿童都热情说着,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真实的交谈。
3.具体运算阶段(6一1 1岁)
特征:开始接受学校教育,认知显著发展。思维由前一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思维:
<去集中化(多维度)>
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
<去自我中心>
逐渐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他人持有不同观点和解答,能够接受意见修正自己看法。
<可逆性>
<守恒>
- 形式运算阶段 (1 1岁以后)
特征:思维已超越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够抽象逻辑推理,接近成人水平。
思维:
<形式运算>
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假设—演绎>
运用逻辑思维处理抽象的假设的情境,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
<抽象思维>
运用符号的思维,能够推理归纳总结,也称命题思维。
学生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不同学生个体存在哪些差异?
学习动机受哪些因素影响? 如何培养与激发?
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
知识是怎么建构的?
各类技能的形成是什么样的过程?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如何促进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