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总期待着更大的挑战和更新的冒险?你是不是总喜欢看各种软文,并在看后觉得生活可以焕然一新?你是不是总在喝完各种鸡汤,膜拜过各路大神后,总是冒出“对啊,我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员!”当你冒出这样的想法时,请先冷静左转,参观那如山的失败坟头,再回来,走向明天。
“迷之自信”,是我最想将其称呼的一种行为。单纯依靠外界的努力故事和努力行为,忽略自身的行动和处境,盲目定下目标,盲目横冲直撞,头破血流后再走向两种极端:“凭什么我不行!”和“我的确是不行”。为了避免更多的热血惨剧,小编今天只想普及一个知识,叫“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讲,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地高估成功的几率。
在寻找任意一件事情的经验时,我们看到的99%都是成功的案例,在参考模型、研究经典的路上,膜拜成功当然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甘平庸,然后进入了盲目的自我带入模式。每个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塞满手稿的写作爱好者。但我们能接触的,只是那一位成功的作家,然后热爱写作的你受到鼓舞,决定要成为像他一样的畅销书作家,随后你就成为了成千上万个预备失败者中的一员,而你,却对一切不自知。
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考研择校问题。对于很多没有明确考研目标的人,常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事情。尤其是各种论坛里最热的帖子永远是那最优秀的几个,但浏览量有的高达10W+。的确,我们在找寻经验时看到的永远是成功的案例和热血的经验,这的确是我们需要参考的,但是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那数不尽的失败者无言的匿名帖。
有人说,“看完那么多失败我们还怎么可能敢冲一把?你怎么知道你不是那幸运的一颗星?不试就永远没希望!”你看,这就是太多人的思维惯性,我们为什么要明晰幸存者偏差?为了避免更大程度上的盲目,为了让你明白,如果你想要得到一个成功,你需要经过多少失败的坟墓,需要规避多少前人失败的陷阱。在一切开始之前,至少你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而不是在路上被打地头破血流,再来怨天尤人或者自我否定。更进一步,你需要知道,在成功的路上所谓的必备,或许在失败者身上也能看到相同的特质。
但我们更需警惕的是,你自己本身就是幸存者的一员。在众多的失败者中得到成功,你极有可能守着在失败者中也能找到的秘诀,准备应付下一场战斗。一旦失利,更大的茫然和自我否定在等着你。
看待事情,我们需要更多独立的头脑,而不是被别人带着走,被成功带上了伪成功的道路。
看尽成功,看尽失利,你才能用更客观和平静的心,做好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