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们是不是把童年或者说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看的太高了,有没有仅仅是想给自己的不幸找借口?
原生家庭,社会学术语,指子女尚未婚配时,和父母共同组成的家庭。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时常常带有负面的意味,和不幸的童年或者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我的记忆不好,和儿时的朋友谈论过往的话题时,常常是一脸懵,有吗?曾经是这样吗?包括和父母也是如此,为什么他们可以如此深刻的记着若干年前所有的点滴,而我,只模模糊糊的有一丁点印象,除了别人对我的友善以外,尤其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
包括所谓原生家庭在内的其实也是成正态分布,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应该很少,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对家庭有或多或少的抱怨。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他们也是初为人父人母,没有经过培训和上岗教育,而且时代在变化,我们在他们同样的环境里能做的比他们更好吗?
如果人生所有的成与败,好与坏都归罪于原生家庭,其隐含假设还是血统决定论,也就是认为我们的人生是由基因所决定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很大概率上也改变不了父母和环境。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态。那些从不幸家庭里出来的小孩子,无论过去多么痛苦和悲惨,都应该尝试着去做到及身而止——过去的不幸和错误到自己这里就停下,不要再带给自己的伴侣,带给下一代,让它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就如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一样,因为我们把愤怒或者其他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把责任推脱给父母。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想着以后千万不要变成我父母那样生活一辈子,这种警惕让我不断在行动中。我开始学习了,我去实践了,我在过程中不断复盘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了,而不是在天天的自叹自怜中虚度光阴,用很多的假如,如果,但是等等。
任何人的人生现状,都是一系列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可以选择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然后摆脱包袱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