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一段话:
远离那些,
影响你情绪的人,
因为他们除了给你添堵,
什么都给不了你,
低质量的社交,
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爱我者我惜之,
负我者我弃之,
圈子虽小干净就好。
现在越来越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不太过分,只要没有超出自己的底线,再也不喜欢非要跟谁争个一二三四了,不在是非对错上纠结其实就是在远离坏情绪。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待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
所以你看,遇见那种讲不通,又很让人心累的人,何必费精神相处,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就好了,不必强求别人跟你观点一致,心意相通。
而低质量的社交更是要远离了。前几天,有一朋友的朋友在一个酒局上喝到胃出血,被紧急送进了医院。
朋友拎着水果去看他时,他身边只有老婆一个人在照顾。见朋友去了,便感慨道:“我住院这几天,一起喝酒的狐朋狗友一个没来,倒是你抽空过来了。”朋友问他:“以后还这么喜欢凑热闹吗?”
他摇摇头:“这样没人情味的酒局,再也不去了。”
是啊,这个时候他才体会到:关键时刻根本没几个人把他当回事。
其实像这样的人真的不在少数,明明不会喝酒,为了不扫别人的兴还是不敢拒绝,结果半夜吐得死去活来……
明明不喜欢热闹,又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合群,只好硬着头皮跟一群不熟的人尬聊;
明明作业没写完,室友一叫就跟他一块组队打游戏,最后考试一塌糊涂;
他们为了讨好别人,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却换不来别人的半句关心。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人和三观一致、值得交往的朋友身上。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挺宅的人,不太喜欢热闹,不大喜欢和人交际。
上学时的同学现在想来感觉像是上辈子认识的,时间久远的面目都模糊了。
好友还记得一两个,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渐渐失去了联系。
其余的朋友几乎都是工作后交往的,成家之后都忙,几乎很少聚了。
最喜欢的还是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即使有孩子,周末也喜欢待在家里,各自做各自的事情。
当然更喜欢的还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看自己喜欢的文章,写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觉得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虽说我的社交圈子如此狭隘,但还是拥有知心朋友一二,愿意在困难时刻雪中送炭,想想心里觉得好幸福。
在我看来,圈子虽小,干净就好,最好的余生莫过于:身上无病、心中无事、知己一二、家人相伴、灯火可亲。这就是俗世幸福的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