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交流话题:
一,
请介绍一下,在本次活动开展前,你在家庭教育阅读与实践方面的做法和思考。
1.做法
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指引,基本上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乱打乱撞。
①纸质书阅读。
家庭教育方面的阅读付诸于行动的倒是不少,书架上立着的几本书《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父母的语言》算是明证,只是这几本书读得不够透彻,按照新网师“读书三部曲”——第1遍快速读,抓住关键词句,圈画感兴趣内容;第2遍列出思维导图,将内容系统化、立体化;第3遍将书中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让所学所得服务于生活(工作)的要求,我仅完成了40%还不到。只有其中的《正面管教》读得稍微透一点,这还得感谢读书会,我曾硬着头皮分享了这本书,其他几本只是草草翻过一遍,如今留下的痕迹已是不甚了了。所以很感谢这次的主题共读活动,让我再翻出来反刍一下。
②实践方面。
我平时读书读到某一部分感觉甚妙就赶紧付诸实践。比如《正面管教》中的召开家庭会议、利用发言权杖、在家里开辟出一块情绪“暂停区”等,对其他家人而言,我的这些新奇的做法确实让大家眼睛一亮,只是我的执行力太差,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于是就雷声大雨点小了。
③听书打开视野。
我是通过樊登读书APP里育儿方面的书籍来扩充视野。比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你好,小孩》《不抢跑也能超越》等书,都是非常不错的育儿宝典。
2.思考
书读了不少,却没有站好家庭教育这班岗。如今两个孩子分别上九年级和一年级,天天焦虑,时时忧愁。
大宝刚刚出生那些年,我就开始焦虑孩子的教育,如今两个孩子次第上学,我的焦虑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甚。
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①情绪控制能力低。
从书中、公众号里确实看到了不少育儿妙招,也想拿过来用在孩子身上,只是一到现实情境中就“原形毕露”——遇到孩子成绩不如意或习惯太差,就hold不住自己,情绪失控,什么好的做法、什么以爱为底色、什么理解尊重……统统抛诸脑后。
②执行力差
食物再好不消化等于0,道理招数再高不执行到日常生活中什么都是浮云。
个人觉得在家庭教育方面,如今还有太多的不满意,还是因为执行力差,没有把书中的好的做法拿过来一以贯之落实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
3.缺少尊重和等待
在家庭中,习惯以父母所谓权威的身份指手画脚,对孩子缺少尊重,缺少弯下腰来蹲下去和孩子平等对视和对话,忘记了孩子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TA是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应该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声音,知悉孩子内心的想法。若能做到这些,哪怕没有教育心理学方面经典书籍支撑,也能做一个合格、理智的父母。
“静待花开”4个字,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孩子一次成绩班级排名靠后就开始浮想联翩,担心大考尽如人意、担心上不了好大学,担心未来找不到所谓的好工作……一连串的焦虑纷至沓来,这种坏情绪自然就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一两次刷牙草草了事就气急败坏,怒斥他卫生习惯差,担心他牙齿患上各种疾病……
一颗老母亲的心,天天在这样的颤颤巍巍中起起伏伏。全然忘了母亲是家庭的风水,是情绪的定海神针。忘记了“静待花开”才是家庭和谐的常青秘诀。
二,
A.在这本书中,老卡尔提出不可以让未成年的孩子结交坏孩子,在你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你是如何指导和介入孩子的伙伴选择和相处的?请举例说明。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实际上就是告诉为人父母者,孩子们择友非常关键,人毕竟是环境的产物。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种,使人受损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必然受益;与搞歪门邪道的人、谄媚奉迎的人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必然受损。
卡尔·威特指出,不可以让未成年孩子结交坏孩子。我所住的小区,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儿子幼儿园时就在小区内,各种各样习惯(家庭浸染)的小朋友都有,除却小家伙天生调皮之外,我确实发现孩子的言行带有一些江湖气,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有件小事至今记忆深刻。儿子跟楼下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时,小手鲜血淋漓的跑到我跟前哭诉,一问才知,是他刚刚买回来的玩具冲锋枪引起了小伙伴们的眼馋,谁玩谁不玩、谁先玩谁后玩,因分配不均惹得一个小家伙怒从胆边生,操起手头的铁质玩具砸向儿子……
深呼吸、冷静后,一手牵着儿子,一手牵着那小孩,来到他家里,原来是奶奶带孩子的,我的怒气又消了一层,蹲下来,直视着俩孩子的眼睛,再询问一遍事情的经过,期间,冷静听取两个孩子带着主观情绪的描述,也善意制止了孩子奶奶暴跳如雷的训斥,笑着拿开奶奶随手操起的要暴揍孙子的扫帚……
我想我已经明白儿子为何会被这个小朋友砸伤了,我明确的告诉这孩子“砸伤别人是会很痛的,就像你被打的时候也会很痛一样,我们可以尝试着用交流这样和平的方式解决……”并笑着鼓励俩孩子握手言和,相互给对方道歉。
对于孩子奶奶的教育方式,我无权置喙,但我得教会儿子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学会筛选在一起玩时不至于伤害自己的小朋友,同时告诉儿子,自己的玩具有权决定是否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玩,同样的,特别想玩别人的玩具,也得征求玩具主人的同意。
孩子不可能永远和父母跟相处,必须学会小朋友间的游戏规则,父母的引导和规劝就显的相当必要。
C.卡尔威特提出不要随便表扬孩子和绝不过多地表扬。有人认为,表扬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的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成长。作为家长或教师的你,在实际中是如何做的呢?
若干年前周弘的“赏识教育”像一股清新的风,刮进了万千父母的心田,对“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严厉教育理念也是不小的冲击。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里边的“温柔而坚定”的教养模式,我认为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育儿理念。
作为二孩家长的我,一刀切的养护俩孩子肯定不行,年龄不同必须得区别对待,如今的大孩子正处在中招考试的前夕,学业压力重、自我意识觉醒,叛逆期呼啸而至。对待她必须以鼓励和减压为主,闺女过了12岁之后,身上的桀骜不驯、伶牙俐齿越发明显,母女间屡次交锋,让我痛彻地明白:赢了孩子只丢了孩子的心,赢得孩子才是和谐亲子关系的润滑剂。现在,我就学乖了,在闺女面前尽量避开成绩这个敏感话题,做好后勤服务,买好吃的投其所好,遇到默写、小测试、周考中的点滴进步赶紧肯定鼓励,以此给孩子信心,想方设法替她减压,毕竟学校的节奏够快,来自于老师和周围同学的压力已经够多,回来适度减压能暖她的心,这个特殊阶段的父母之爱应该以温柔呵护为主,赢得了孩子的心,不待你开口孩子自会敞开来跟你说她课堂上或试卷上的得与失。
对特别费事调皮捣蛋的二宝,这招就不行,须得恩威并施,放学路上的“三问”得抓住:一问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二问有什么难过的解决不了的事,三问有什么需要爸妈帮忙解决的。他会很乐意分享在学校得到表扬的事,爸妈自然不吝溢美之词。
遇到无伤大雅的事,表达我的观点或期望后一笑置之;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孩子不懂得其中的利害,我会明确陈述个中利害,或者表达我的愤怒,而非愤怒的表达,会至少三次以上的重复“某某事做错了,希望你以后能……”,严肃又坚定的跟他“约法三章”,帮助孩子树立边界意识。
三,
A.这本书中具体哪些方面的内容给了你启发?请以书中内容结合你的教育实践阐述怎样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通过什么方式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并使其坚持养成习惯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读来堪称“书海拾贝”,处处都是闪亮的育儿珍珠——
1.多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可以很好的传达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可以教会孩子好好利用这个与他人沟通的良性通道。
我在日常跟孩子互动中就谨记8个字:多做耳朵,少做嘴巴。
作为教师父母的我,好为人师既是职业病,更是劣根性。
跟着老卡尔我学会了停下来,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平视,耐着性子听孩子的诉求,看得见孩子的内心渴望,慢慢的,“好好说话”成了我们之间沟通时的口头禅,这话一出,代表着不能大声喊叫,要用商量语气代替命令语气,还别说,这招确实好使,二宝起床时的磨蹭,吃饭时屡次下饭桌等不良习惯,竟在不知不觉间纠正过来了。
②给孩子制定一个“行为录”
卡尔·威特在书中谈到用一个小本子记录孩子的行为,先期记录好事,后期可以延伸扩大,这“行为录”便于孩子随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当然,大人也要身体力行,做饭率先垂范。
我家的“行为录”是一块小黑板。比如娘俩从起床穿衣到刷牙洗脸到快速坐在饭桌前准备进餐,都会进行PK,优胜者可在当日自己名字后边画一颗五星;比如睡觉前的亲子阅读,儿子给妈妈读绘本,妈妈给儿子读《鲁滨孙漂流记》,能在9:30之前洗刷结束坚持完成任务者胜出……儿子总会热心又无私执行去小黑板上画星的任务。周末进行一周汇总时,小家伙拿着小教鞭颐指气使的样子,我猜他肯定是在课堂上学得的……
久久为功,高效利用时间、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就一点点养成了。
四、
读完这本书,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为父母,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思考?
孩子的教养(学生的教育)是一件超级复杂的事,不管身为家长还是父母,我们永远在路上。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进步。
严格来说孩子都有向善求真的天性,父母务必不能把自己的焦虑传达给孩子,破坏了孩子原本好学的正常秩序。
唯有父母做好定海神针了,孩子才能自由舒展他们的天性。
在家庭教育方面,深觉个人理论书籍读得太少,目前学界前瞻性的观点所知甚少,希望能加入一些像咱们读书会这样的优秀团队,跟团前进,及时给自己充电,不只是为了自家的孩子,更为了一届届的学生。
家庭教育事关教育大计,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永远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为孩子们的发展保驾护航,才能为国家教育贡献个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