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太郎的《做王子也做乞丐》这本书分四部分,第四部分主题是:何谓美丽。
一开始我读的很散乱,这里跳开读一页,那里再跳去读一篇。心不安静时书也不能读下去,越来越珍惜和感恩,能沉浸读书的时刻。
今天想分享的是:关于旅行,我们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弥太郎在“何谓美丽”这个主题下,有一篇文章写:旅行中继站——饭店,我读完后也有所得。
他先来问,要让旅行名副其实,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或者说,旅行到底是什么?他说首先你得了解自己的一生就等于一趟漫长的旅程。
他的这个问题很好,启发我思考。
因为我想到了这两天读斯科特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也好,勇敢地面对谎言也好,还有与心灵对话,这条路,不是物理上的跋山涉水,而是心灵的旅程。
从时间上来看,人的一生就是度过一段长长的时间,从出生到死亡,这是可以看作一趟旅程。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会与这个世界关联,外在的标签,看得到的,能衡量的是旅程积累,而同时也有一条心灵的旅程。可以理解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棵小树苗,你要保护好它。说是理想主义也好,说是心智觉醒也好,最终,心灵旅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对一个生命来说,或许更有意义。
弥太郎说,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该怎样去走呢?他说自己不愿意悠哉悠哉跟着他人或社会动脉随波逐流,他更愿意离开这安稳的大船,跳到大海里,靠自己的能力游泳,打造一艘专属于自己的小船,绘制一幅自己看得懂的地图,尽情享受永不终止的旅程。
所以他说旅程的关键是:并不是只要到远方的国家就算旅行,不在于物理上的距离,而更应该在物理层面。旅行应该是一种审视自我的精神行为,也是重拾自我的举动,一个人找回自我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这对我有启发,即使呆在家里,重新收拾一下书架,修剪花草,也可以看作在重拾自我,也是一段旅程。
不免想到理想主义和现实。
冯小刚拍的《芳华》还没有看,读完影评后,想马上就去看,但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勇气。有人说冯小刚也是在和贺岁片成功了之后就像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拍心中想拍的理想主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想到汪峰,章子怡,也有人评价过他们,都是在用商业模式成功了之后,再来做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原创。
这或许只是一种说法。我会去想,无论如何,一个人都应该在人生的旅程中,保持体验其中,保持心智觉醒,同时永远兴致勃勃的姿势。弥太郎,村上春树,还有木心,他们都知道怎么找回自我。木心常找来古人来自嘲自己的处境,对比老子和嵇康,他也觉得自己更幸运一些,这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注入心灵以勇气,不停止探索,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