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在微信上和芜湖的一位战友聊天,他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早我12年。如今,文章写了很多了,每次他写的文章,我都会读一读。现在,不经意间,已经关注他写文章有七、八个年头了。掐指算来,他写的文章已经不可胜数。从起初我的不以为然到现在我的惊诧,这也许就是学习和坚持的力量带给人的震撼。
当年,我们从同一所学校,同一个队毕业分配到边疆某部队的同一个连队。同命相连,自然相谈甚欢。在枯燥而陌生的野战部队环境中,在繁忙的训练之余,在苦恼时,在寂寞时,在顺境时,在挫折时,我们时常或坐在连队的草丛边,或行走在营区的小路上,谈天说地,相互勉慰。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不经意间,我们都已白了少年头。但现在我真心地祝福他,找准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还记得刚到连队时,他的才华着实帮了他不少的忙。他字写的好,黑板报办得很有特色,这些本事,在基层连队是很管用的。他迅速在连、营甚至团里都变得小有名气。更让我们“羡慕、嫉妒、恨”的是,有一年的临近春节,团里要搞冰雕比赛,他“超常”发挥,很有创意地在连队门前雕了两座活灵活现的狮子。这下子全团“轰动了”,还引来了团领导的参观,不少官兵“远道”而来围观,争相留影。该同志声名远播,名声鹊起。让我们同批毕业的倍感“压力”。因他影响,加之我们各显专长,不懈努力,总算躲过了“明星”的“阴影”。当时,我们连队,我们同批毕业的三个人,都成了团里响当当的人。由此,也加深我们之间的战友情谊。因为,我们都在“战斗”中,得到了成长。
因为部队工作的特殊性,人员流动性强。那时,常听领导说:“人和人能碰到一起是缘分,能在一起工作,那更是缘分,能在一起工作2年或3年,那更是缘分中的缘分了。”现在,我也已经离开了部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感觉,会时常想念以前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尤其是思念芜湖的这位。
今天晚上聊天,主要聊了他写文章的一些事情。他写的文章已经很多了,现在困惑于写作上仿佛遇到了“瓶颈”,难以形成自己的“思想”。我猛然感到,他已经很精进了。我理解,所谓的“瓶颈”,其实就是一种对现有状态的不满足,力求“鲤鱼跃龙门”的一种挣扎。这一跃,确实是很“困难”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量变要到质变的过程,是黎明前那一缕渐迷人眼的“黑暗”,拟或是成功之路前的那堵“高墙”。我劝他:“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从你的’历史’来看,特别是在我看来,你写作上的进步已经很大了。最起码,在这个人心普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你能静下心来,长时间的坚持写作,本身就证明你对自己身心的修炼是成功的。”我的话,他也比较认同。因相聊甚欢,不觉已是深夜 ,互致问候,各自安睡,他日相见,把酒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