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很简单,你得快速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你可以……
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
看书、看新闻、看公号;
听直播、听微课、听演讲……
再下载一堆学习 App!
可是貌似看了很多,学了很多,却感觉没什么用。
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时还是一脸蒙。
好像这些学习未曾发生过一样,这是为什么?是记忆力太差吗?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学习方法。
到底如何学习才能高效?
看书、听课、做笔记吗?
人家计算机都用上深度学习了,你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那怎么办?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第一,打开冰箱;
第二,放入大象;
第三,关上冰箱。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第一,打开大脑;
第二,放入知识;
第三,提取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打开大脑。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忘记了这第一步,上来就直接开始看书,结果眼里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没兴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过,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开怼……
这就是大脑没有打开的状态,新知识根本进不了你的大脑,就像是冰箱门没有打开,大象是放不进去的是一个道理。
猎豹 CEO 傅盛,把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中。
这个状态其实很可怕,可怕在哪儿呢?
就是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知识量还是很丰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处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以前考试做不出题目,那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可是,现实情况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呢?就像面对着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无法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 Dunning 和 Kruger 因此获得了 2001 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那怎么办?这个达克效应貌似无解啊!
你还记得你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对,就是我们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怀有好奇之心,我们对触碰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里去感受一下;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但嘴里却总是咿咿呀呀地说个没完,我们从来就不害怕说错话;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这个状态叫什么?
这个状态叫: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为「一颗初学者的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初心」这两个字给误读了。以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个起心动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记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那个不叫初心,那个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是会撞南墙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方得始终」。
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他们的「初衷」和现状早就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始终「保持初心」,像一个初学者一样,不断地学习和进化。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状态。
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那是不是指什么都能往脑子里塞?
那你的大脑就变成垃圾场了。并且,进入大脑的东西是很难被拿出来的,被污染了很可能就是影响终身的,你必须要有所防范。
所以,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刚才说的「初心」这个概念,很多人估计会联想到「空杯心态」。
但「保持初心」并不是「空杯心态」,两者是有区别的。空杯心态是指「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保持好奇心「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是主动的,是有选择的。
相反,我们应该谨防「空杯心态」,要对输入到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而不是来者不拒,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极难被清理干净的,特别是那些含有说服技巧、有煽动性的话语,它们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你可能还不自知。
这种现象,我们有个不太好听的专有名词来描述,叫作「洗脑」。
空杯心态,就是缺少了过滤器的大脑。
那怎么办呢?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1. 区分「信息」与「知识」。
什么是信息?
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比如马路上的大妈骂街、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抖音上的美女热舞、微信里的表情斗图……这些都是信息。
什么是知识?
所谓知识,就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比如「复利」「元认知」「注意力」这些就是概念;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法则,比如用户需求不变,产品的供应量降低,价格就会升高,这就是规律;而方法论,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是一套被验证过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执行流程。
信息有真假,有时效;而知识有积累,有迭代。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2. 区分「经验」和「规律」。
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经历艰难困苦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开发的那个产品服务,已经过时……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作「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具体怎么得到呢?
我们需要先归纳,后推演: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作归纳法;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推演、验证。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比如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呢?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地置于危险的境地,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很悲剧了……
首先是区别知识的种类
这世上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知识,有些属于其他。我们每天都看到许多的事物,或者听见了许多声音,这些不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是通过前人进行验证,能够为人们带来有效的效益。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每天看到的事物或者听到的东西,乱学一通。
其次是借鉴他人的经验
这个经验指的是通过哪些成功人士总结出来的道理,并不是一味的仿照他们的经验,而是说能够在他们成功的基础_上自己能够总结出来什么道理,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凭什么 上北大》作者是贺舒婷”,这篇文章曾经-直激励着我,并不是我能够上北大,能够通过的经验,我能够学习我我能要什么。
他人的经验是用来借鉴的,不是通过仿照的,因为每个人都道路可能不一样,时代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机会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十年前属于电商时代,十年后的今天,你要想在进入电商,除非你是超级大咖,要不然基本你就会死路-条。首先是区别知识的种类
最后是寻找优质的资源
互联的时代,造就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不能够准确地区分是否优质,有的在知识中已经掺杂了洗脑的知识,比如传销。传销就是利用人们对优质资源的不能准确对待而出现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知识层面还不够丰富。
当我们选择看书时,书有数千万本,发现了好看点的书也就那么多;当我们想要看电影时,影库的资源也是数不胜数,经典的大片也就那么多,这就是当你有了一定的能力,能够区分优质的资源,而不是盲目的去选择。
当我们涉及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的时候,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寻找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东西,最优质的东西一定是火大众所认同的,比如你想从事创业,你就寻找国内的牛人经典事迹;比如你想做程序,你就寻找编程的牛人等,这样有利于你能够快速地对于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可能会让你一夜暴富。
第二步:存入知识,整理分类
对于存入的知识,就拿我们课堂上而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有时候基本上就是理论,对于实际操作中完全没有经验,这时候就是主要的一步,将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思考,考虑知识是否有它的规律所在,然后在付出行动,行动过后再积累经验,就这样不断地重复操作,就能够将最初的知识变成优质的知识。
答案是:外接一个硬盘
正常人的大脑肯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步,但是有一个工具他可以======>》有道云笔记9
这个可是一个好东西啊,当你获得的知识通过有道云笔记进行储存,就相当于你的第二个大脑一样,能够快速储存,在想用的时候能够快速使用,就相当于上述所说的那样方便,这不就是第二个图书馆吗?
目前我一直在使用有道云笔记,综合起来是相当不错的,所以才给大家推家一下。(这个不是打广告, 毕竟有道云笔记没给我一分钱,人家是靠实力说话)
对于有道云笔记的使用就相当于图书馆哪样,你事先将这些知识进行分类,通过网路实现多方位同步,这样一来,个人图书馆就建立好啦。
接下来就是将各个知识之间建立联系,xmind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