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鹰
上午参加了“江浙沪写作教学名师大讲堂活动”。分别听了小学、初中、高中习作课各一节,这是一个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训练和梯级培养研究课题活动。
小学习作课是《触动心灵的小事物》作文欣赏课,中学是《见微知著,因事悟理》习作指导课,高中是议论文写作课。听了初中和高中的课之后,最大的感受:每个学段,大家都要各司其职,尽心尽力种好各自的“自留地”,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小学的课,注重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比如好好写字、好好读书的习惯。课堂上提倡参与和体验,要多设计一些体验式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兴趣。毕竟到了初中和高中,学习任务加大,如果没有小学养成的好习惯,分分钟成为课堂上的“吃瓜群众”,只能看看热闹了。我们看到的初中的课堂,更多体现自由表达,是学会思考的课堂。高中课堂上,知识含量大,学生需要静静吸收和消化,是静思默想的课堂。这是今天的三个学段的课给我的印象。
小学的习作欣赏课,有一个做法挺值得借鉴学习。在指导学生如何在习作中写出“丰富感受”这个训练点的时候。老师先出示一个孩子的习作片段,让小作者读,老师以“心电图”的形式,让文中的情绪变成了慢镜头。这种“心电图”的方式,在黑板上定格住“情绪”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让“情绪”这个抽象的词形象化、细化、精致化了。相信,孩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一旦要表达心理变化时,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条“心电图”,然后写出情绪的起起伏伏。
高中的议论文写作课也让人印象深刻。老师很睿智,从国人“拱猪式”的思维现状出发,由此及彼,给学生思维的训练。主要教会学生思辨表达的两条途径。其一,一切天鹅都是白的。那么寻找黑天鹅的过程,就是求解的过程。然后老师举了“箴言类作文怎么立意?”为例,教会学生“看似是某人的观点,你要追求的是事实!”这样一个逻辑起点。只要逻辑起点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逐一建立起自己的命题。其二,“对方辩友”意识。原本艰涩的概念,被老师举的“寒冬已至,要不要听妈妈的话穿秋裤”这么生活化的例子破解了。所谓对方辩友意识,就是“我的心中有个TA”,用心理学概念,就是“同理心”。遇到这样的问题,尽可以以打太极的方式,以退为进,左右互搏。“退”就是承认对方的观点,然后重拳出击。只觉得一节课听下来,做了一场思维的体操,又像是接受了一场思维的洗礼。这样的课例,实在精彩!
感叹之余,更觉深度自省的必要:通过初中和高中的课堂,明白自己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位置和任务在哪儿!种好自家的地,扎扎实实带领着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多读书,多积累,不要让孩子们到了初中和高中只会做看瓜群众。希望孩子们在初中、高中的课堂上,拿起话筒,他就是课堂上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