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的论断给很多人带来了误解,好像人可以避开死亡似的。但是,恰恰相反,在这个世界上,最为平等的一件事儿,就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是的,死是世人必走的路。然而,中国人对于这个让人讨厌的字眼讳莫如深,极其避讳。自古及今,用几十种其他的文字来替代,这只能说明国人对于死亡的极大恐惧。事实上,面对死亡,没有人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使他与“死亡”的关系得以改善而与众不同。
回顾不到一年的时间,家人中有两人相继离世,一是小叔子,刚刚50岁;二是婆婆。他们的离开给先生带来极大的打击,特别是他的弟弟还那么年轻,甚至一点征兆都没有。所有的安慰似乎都显得那么苍白,最终只能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来聊以自慰。
失去亲人是无言的伤痛,也是给自己一记耳光,让人警醒:不要认为自己还有一万年可以挥霍。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积极态度。
向死而生,就是以终为始,明知自己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如何去活,并且活得有意义。身为普通人,窃以为:
一身体健康。自己健康,活得有质量,不拖累家人,特别是孩子,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压力和负担之重令人堪忧,故,身体好是自己的幸运,更是家人特别是儿女的幸运;
二心灵澄澈。社会是个大染缸,浸泡其间,很难逃脱,但是,洁身自好,好自为之,在当今的社会,只要愿意,还是能够做得到的,去除贪婪,去掉傲气,谦卑为怀,摒弃社会的不良习气,让目光高远,让心灵澄澈,多学术范儿,少市侩腔儿;
三与人为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为上,以自己的能力帮人,人则友善待你;以宽阔的胸怀容人,相信仁者无敌。
总之,向死而生,这是一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为自己为家人负责的生活态度。好吧,让身体健康,让心灵澄澈,与人为善,勇敢地面对人生必经之路,凡事做到心安,最终向上天交卷时而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