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多雨的八月,我们共读了《积极情绪的力量》、《这不是你的错》、《自卑与超越》三本书,糟糕的过去,自卑的心理都需要积极情绪的力量冲刷殆尽。
三本书从内在的发掘,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力量,并最终获得想要的生活。
《积极情绪的力量》作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她告诉我们并不是生活美好产生了积极情绪,而是因为由衷的积极情绪才获得了美好人生。
积极情绪并不是越多越好,美好的人生既要积极情绪的力量,也需要适当的消极力量保驾护航。作者指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有一个最佳配比,即3:1.只有满足这个比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当我们处于积极情绪时,我们内心是开放的,心胸是宽广的,即便不愉快的事也不会放在心上,它的出现让我们处理人际更加灵活,看待事物更加乐观,做事情更具创造性。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积极情绪就像这个“喜事”,但喜事并非天天有,有时需要我们自己创造。那么如何培养积极情绪呢?1.形成分享好消息的习惯;2.感受生活,给予他人善意;3.想象美好的未来;4.常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感受温暖,放松心情;5.选择一个好天气,户外放风。
积极情绪有十种表现形式,喜悦、感恩、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将它们放到积极情绪档案袋里,当我们陷入消极情绪时,把其中的一个积极情绪任务拿出来,并付诸行动,从而获得积极情绪的力量。
《这不是你的错》作者贝弗利·恩格尔,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被虐待并不是受害者的错,是别人的错,是羞耻感的错,它们让受害者感到痛苦、难过、自责、自虐以及施虐的行为。
受害者需要悲悯自己,也需要悲悯别人,如此受虐与施虐才有可能停止。在直面自己的痛苦时,作者说运用“正念疗法”可以击垮此时的崩溃,“正念疗法”正是一种积极情绪,让我们在面对消极情绪时,打开一扇新窗,让痛苦得以释放,让阳光照耀黑暗的心门。
自我悲悯正是一种激励自我的力量,让受害者从压抑的过去中获得新生,拥抱自己,重新启航。
为了减轻羞耻感,作者给出五种自我悲悯的练习方法。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鼓励。
施虐虽然已经过去,给受害者造成的痛苦却仍在继续,与其沦陷在这样消极的情绪里,不如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站起来,给更多人力量,给施虐者应有的惩罚。
我们不能控制生活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一帆风顺,选择裹足不前看似安逸却错失许多风景;选择直面人生,虽然前路坎坷,但未来可期。
破茧才能成蝶,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才能获得重生。
《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感有的源于家庭影响,有的源于学校影响,
自卑感限制我们的发展,让我们面对挑战止步不前。
如果母亲是一个开朗、热情,喜欢合作的人,那么她的生活一定是丰富的,愉快的。面对生活的挫折,她能妥善解决,面对孩子她会付出所有,给予孩子无限的爱与包容,让孩子更自信、乐观、更有安全感。孩子在母亲的影响下,也会成长得善于合作,乐于奉献。
反之,如果是一个冷漠的母亲,面对孩子她会觉得是负担,是累赘,她暴躁、易怒,对孩子没有耐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也会变得跟母亲一模一样,还会夹杂着没有安全感、自卑、胆小、懦弱。
那么如何改善自卑带来的影响呢?作者说:“找到生活的意义,并不断地奉献。”
自卑感极少的孩子都是乐于合作的,也是喜欢付出的,付出比接受更有成就感。
与人交往,追求者多向前走一步,就可能获得惊喜;争吵过后,先低头,就会拥有更加稳固的友情;处理矛盾时,退一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工作中,多承担一点,更具领导魅力;多付出一点,更受同事喜爱;多一些关爱,赢得更多的信赖。
爱情与婚姻中,多让一步,获得爱人更多的笑容;多承担一些家务,获得爱人更多的感激;多爱对方一点点,获得爱人更多的汇报。
“付出甘之若饴,所得归于欢喜”。只有真心的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喜悦。
无论是糟糕的过去,还是自卑的情绪,都需要积极积极情绪领航,让消极情绪沉到水底稳固重心,超越自己,乐于奉献,获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