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人人上看到@冯诚 同学的日志《请不要“保护”涂鸦墙》和@宋权爽同学针对性的回复,对此次“芙蓉隧道”事件有了更深一步的想法,遂在此记录下来。
我认为,此次讨论的基础在于:在现有情况下,我们是如何看待芙蓉隧道的那些作品的。从一开始我们就将这些作品称之为“涂鸦”。但是究竟什么是"涂鸦"呢?这些隧道上面的图案真的是"涂鸦"么?这个问题放在平时,它是矫情,但是在这次“芙蓉隧道”事件发生之后,我认为如何定义这些作品是讨论和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 “涂鸦”?
下面引用两则维基百科对涂鸦的定义:
涂鸦指在公共、私有设施 或墙壁上的人为和有意图的标记。
涂鸦原本是人们不分场合、出于不同目的、随意取材、信手涂抹的行为状态。后来发展为一种以绘画和书法为主体的边缘艺术样式。
我自己对涂鸦的定义:涂鸦是一种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目的,在公共或私人场合,对自我意识的一种艺术表达。
毫无疑问,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芙蓉隧道的这些作品当然就是涂鸦。这些作品的主题中,有些是为了纪念即将逝去的大学时光,有些是关于班级或者团体,有些是关于爱情,也有些是表达某种我无法理解的文化或意识。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涂鸦分类:这些主题中有些是比较个人化的,有一些则是大家共同的诉求。最明显的也就是“我爱你,再见”。无论创作者的初衷如何,它的内涵都已经多多少少戳中了绝大部分厦大同学心中的G点,再加上它可能画的很漂亮,所以这幅画被我们所接受、认同、喜爱。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已经不仅仅是涂鸦(创作者自身的表达),成为了一种公共艺术品(除创作者之外,其他人也认为并认可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纵观隧道里所有的涂鸦作品时,其中有一部分不仅是涂鸦,也是公共艺术品,“我爱你,再见”是代表作,而另外一部分由于美观或是内涵的原因,并没有为大家所接受。从这次修复行动看来,也体现了这一点,大家认为“好”的涂鸦,必然先被修复,而“不知所云”或“丑”的涂鸦则后被修复或被置之不理。
二. 我们要如何对待它们?
基于上面对隧道涂鸦的分析和定义,我认为应该既尊重它们作为涂鸦本身所具有属性,也应该尊重某些作品作为公共艺术品所产生的价值。
没有人否认,在当今大学里,自由意识与表达应该是一件被培养与鼓励的事情。厦大芙蓉隧道之所以如此被大家喜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在最初,任何人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在此创作,甚至在这里,我们与学校的管理者也达成了某种默契,使这种自由表达可以在芙蓉隧道里进行下去,最终让这里成为厦大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后来者,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这种良好的传统,让自由延续下去。任何人在这里创作,无需得到其他人或组织的批准。即使由于没有地方,他涂白了“厦大,我爱你”这幅作品,而画上自己的新作,并且大多数人认为它很丑。“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是芙蓉隧道涂鸦的精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芙蓉隧道作为一种实体存在,画布总是有限的。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需要管理者的存在。但这个管理者的职责不应该是分配资源,而是记录和维护。在此,我将我设想中的隧道涂鸦管理者的职能做简单阐述:
- 对所有涂鸦进行记录,记录形式可采用拍摄高清晰度照片,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可制作类似Google Art Project或Google街景的站点或应用;
- 维护厦大芙蓉隧道的精神,鼓励大家在此自由展示、表达。管理不是管制,防止集体暴力的出现,尤其是学校管理者;
- 为其中作为“公共艺术品”的部分涂鸦做宣传与展示工作;
- 在能力范围内,定期对涂鸦进行维护;
- 所有章程、计划以及行动应提前公布,保证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监督。防止自己成为独裁机构;
- 与校领导、学生会等学校管理部门积极沟通,为芙蓉隧道涂鸦的延续创造良好环境。
以上,是我对隧道管理者职能的一些粗浅想法。
话又说回来,像“我爱你,再见”这样的作品,应该没有人会蛋疼到擦了它画自己的涂鸦吧。对于这样的涂鸦,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扩大它的影响力,传播它的正能量,让大家自觉的去维护它。到时候,不用谁拦着,没有人会去动它。
p.s. 至于游客的签名,没法否认那本质上也是一种涂鸦。我们没办法用暴力禁止。但是我们可以从根上让他们不想这样做。比如疏导他们的创作欲望,又比如在节假日,发动他们也参与到维护的工作中来,再加上同学们自发的维护工作。我相信只要有人真正去做些什么,而且方法适当,隧道涂鸦就会以它最美丽的一面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