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李家村的地方,一位名为李福的村民。凭借先辈遗留下的基业与自身的勤勉,他的生活颇为富足。然而,尽管成婚已历三载,却未曾育有子女。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福因此每日忧心忡忡,深感忧虑,四处寻求名医与神灵庇佑,却均未果。
一日,自寺庙求佛归来途中,在一条山路边发现一名弃婴,快满周岁的样子,正躺在路边的草地上啼哭。二人见状,急忙上前将婴儿温柔抱起,轻声哄慰。奇妙的是,婴儿很快便止住了哭泣,脸上绽放出天真无邪的笑容。他们坐在路边,一边与孩子嬉戏玩耍一边等待人来认领。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直至夜幕降临,也未见有人来寻找。无奈之下,他们决定将婴儿带回家中。
抵达家中后,李福之妻王氏为孩子更换尿布,发现竟是个男孩,心中满是喜悦。她言道:“这或许是我们诚心拜佛,感动了上苍,神仙赐予我们的儿子。我们不如将他收养吧。”然而,李福却持不同意见:“谁家丢失了孩子能不焦急万分?我们应当尽力寻找其亲生父母,将孩子归还。”王氏问:“若始终无法找到呢?”李福答道:“若真如此,我们再考虑收养也不迟。”
此后,李福四处打听,询问谁家丢失了孩子,但半年过去,依旧没有任何消息。于是,他们决定将孩子留下,并为其取名为“天赐”。
起初,王氏对天赐疼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随着大宝与二宝的相继诞生,王氏的偏爱逐渐显现,对天赐的态度日益冷淡。她将更多的关爱与资源倾斜给了大宝与二宝,而天赐则常常被忽视。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大宝与二宝得以入学读书,而天赐却被安排去田间劳作。若天赐稍有疏忽或做得不好,便会遭受责打与责骂。幸而,李福时常站出来保护天赐,这导致李福夫妇之间频繁发生争执。
时光荏苒,转眼间天赐已年满十一。一日,他对李福说:“爹,您和妈总是因为我而争吵,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让我分家出去吧。”李福闻言,心生不舍:“你还年幼,尚未成家立业,如何能分家呢?”天赐却坚定地说:“爹,您只需帮我搭建一个简单的窝棚,我就能维持生计。就这么定了。”
当晚,天赐又将分家的想法告诉了王氏。王氏心中暗自思量,分家也好,省得将来还要为他操办婚事。于是,她说道:“天赐啊,你若真想分家,我也无话可说。但你要明白,你并非我们亲生。我们历经艰辛将你抚养成人,实属不易。尽管近年来你为家庭贡献良多,但相较于我们所投入的心血与资源,仍显得有所不足。因此,我们认为你不再适宜参与家产的分配。”
对此,李福提出异议,认为不应让孩子空手离家。然而,天赐却表示,他别无所求,仅需你们协助搭建一间简陋的居所即可。王氏回应道,既然你已做出决定,我们便会满足你的要求,但从此往后,你应以叔婶相称,而非爹娘。天赐坚决反对,表示他们永远是他的亲生父母。王氏重申必须按照她的要求称呼,天赐无奈只得遵从。
天赐在山脚下选定了地点,并在李福的协助下,搭建起了一间简陋的窝棚。在搬离之前,他向李福夫妇行了跪拜之礼。此后,天赐在山林中自给自足,采集野菜、野果、蘑菇,砍伐柴薪,甚至狩猎野兽。他留下自用部分后,将其余物品拿到集市出售。
某日,天赐在山林中遇见一人意图自缢,他迅速将其救下并询问缘由。那人透露,他本是烧炭工人,但因遗失本钱,连回家的路费都无法筹措。天赐慷慨解囊,提出让对方暂居家中,同时采集草药以资助其路费。那人深受感动,提议与天赐结拜为兄弟。天赐虽自谦为贫寒之人,但那人却看重其善良品质,坚持结拜。于是,两人正式结拜为兄弟,那人名为刘珊,年长天赐,故为兄,天赐为弟。
刘珊向天赐透露,此地山货在外地极受欢迎,直接卖给小贩颇为吃亏,因为小贩从中获取的利润远高于他们。于是,两人决定共同采集山货,并经过十数日的辛勤劳作,天赐利用自己平日积攒的资金,雇佣了一辆马车,将山货运往外地销售。
从此,天赐与刘珊携手踏上了贩卖山货的生涯。天赐天生热心肠,无论邻里乡亲遇到何种困难,只要力所能及,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渐渐地,他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与尊重。
在乡亲们的心目中,他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无论是邻里间的琐事求助,还是争斗纷扰的劝解调和,乃至家庭分裂的重大决策,大家都倾向于向他寻求协助。
随后,李天赐与李大宝、李二宝各自组建了家庭。李天赐的妻子杨月娥,如同他一般,心地纯真,明理通达;而李大宝的配偶刘英与李二宝的配偶张菊花,则性格刁钻,蛮横无理,常常因微不足道的事情争执不休,致使家中难得安宁。
面对这样的状况,李福夫妇终感无力承受,决定实施分家。他将家产均匀划分为三份,自己与两个儿子各执其一。然而,两位儿媳均坚持要求与公婆共同生活,争执之声此起彼伏,难以平息。万般无奈之下,李福只得求助于李天赐,恳请他代为筹划对策。
李天赐洞察其要害,指出她们之所以如此执着,实则意在觊觎那份家产。李福闻言,提议干脆将所有财产悉数赠予她们。李天赐连忙劝阻,言道若真如此,待到年迈之时,恐怕你们将无人照顾。他建议李福先让两个儿子各自成家立业,独立生活。李福采纳了李天赐的建议,顺利完成了分家。
时隔不久,李天赐造访李福家中,鉴于李福年岁已高且身体状况欠佳,他建议李福放弃体力劳动,一同参与山林药材的采集。李福以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同时也表达了对妻子独自在家的忧虑。李天赐宽慰道,自己虽不精通,但可共同学习,而王氏则由杨月娥悉心照料。自此,李福随李天赐投身于山林,而杨月娥亦时常前往李福家中探望并照料王氏。
此事传入刘英耳中,她随即找到张菊花,言及李天赐坚持分家的真实意图或在于觊觎家产。张菊花初时半信半疑,指出李天赐本就非李福亲生,且早已分家,按常理不应有继承权。刘英却进一步分析,两人虽已分家,但李天赐夫妇显然正在积极争取李福夫妇的好感。张菊花听后,心生警觉,决定与刘英一同找李天赐理论。
二人怒气冲冲地来到李天赐家,指责谩骂,任凭杨月娥如何解释,皆不为所动。正当局面陷入僵局之时,李天赐归家,他静静地聆听片刻后,突然高声呼喊,以手势示意众人噤声。刘英与张菊花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怔住了。
随后,李天赐吩咐杨玉娥取来凳子,安排刘英与张菊花就座,并言道:“叔婶乃你等亲生父母,终将归于你二人中之一家,届时其财产亦随之归属。至于究竟归属何方,则需视你等对叔婶之孝敬程度及叔婶之个人意愿而定。我与月娥身为外人,绝不会贪图叔婶分文。日后,若你等能常伴婶婶左右,月娥亦无需再前往叔婶家中。”刘英闻言,确认道:“你所言可当真?”李天赐郑重回答:“自是当真。”言罢,二人方才离去。
接着,李天赐前往李福家中,对李福嘱咐道:“你如今已熟悉门道,可自行独立经营。为消除刘英与张菊花之疑虑,你日后便独自运营吧。只是体力劳作与搬运之事,你便无需亲自为之,雇人代劳即可。若遇难题,可随时来找我。”自此,李福便独自开始了他的事业。
时光荏苒,转瞬十几年已过,李福已步入暮年,脑筋不再灵活,腿脚亦不便,再也无法从事山货生意。一日,刘英对李大宝说道:“他爹,咱爹已年迈,咱们得赶紧将他接回,若是晚了,恐怕就被老二他们接走了。”李大宝却不以为意:“他们接去便接去罢。”刘英焦急道:“你怎如此糊涂?他们接去,爹的财产岂不都归他们了?不行,咱们得马上去接爹娘回来。”
当他们赶至李福家时,却发现李二宝夫妇已在那里,正欲接李福夫妇回家。刘英急忙上前阻拦:“不行,爹娘不能去你们家,我们是长子,若不赡养老人,会遭人非议。”张菊花亦不甘示弱:“我们比你们年轻,照顾老人之事自然应由我们承担。”二人因此争执不下,李福无奈,只得再次请来李天赐。
李天赐对李大宝等人说道:“你们暂且回去,我询问过叔婶之后,再依据他们对你等的态度及意愿做出决定,后日给你们答复。”待李大宝等人离开后,李天赐又对李福夫妇说:“你们如今应考虑好将来要归哪个儿子照顾,但请切记,切勿将所有家产都交予他们,明日我再来听取你们的决定。”
晚间时分,李福夫妇就其两子的赡养问题商议起来,然而直至深夜,由于两位儿媳的意见不合,他们仍未达成一致结论。终因疲惫至极,二人沉沉睡去,竟未熄灭桌上的油灯。其间,一只老鼠窜入屋内,引得家中大花猫猛扑而上,不慎将油灯撞倒,从而引发了火灾。待李福夫妇惊醒之时,屋内已是熊熊烈焰,二人慌忙逃出。待邻里闻讯赶来援助,房屋已然被大火吞噬,屋内财物无一幸免。
与此同时,李天赐欲寻李大宝兄弟二人商讨老人安置事宜,却发现二人踪迹全无。原来,见李福家财尽失,刘英与张菊花生怕累及自身,连忙将各自的丈夫带离现场。面对此景,李天赐转而与杨月娥商议道:“两位弟妹显然不愿承担赡养叔婶之责,即便二老勉强入住他们家,也难以安享晚年。不如我们将其接至家中,由我们承担起为他们养老送终的责任。”杨月娥闻言,欣然应允。
于是,李天赐夫妇将李福夫妇视为亲生父母般悉心照料,侍奉得无微不至。直至夫妇二人寿终正寝,李天赐夫妇的名声因此慢慢传开,生意上也是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