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脑的沟通模式,掌握沟通渠道
人们对事件、行为的解读之所以千差万别,往往就是因为不了解大脑接收信息的渠道,以致对客观存在做出形形色色的主观解读。这些不同的解读,造成了很多沟通中的误解。
每个人对信息符号的关注焦点不同,经过删减,扭曲,一般化之后所形成的信念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理解,这个不同的理解往往就是误会。
删减的好处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上,突出重点,排除干扰。其危害就是,或许会把有价值的信息删掉了,而把无价值的甚至有负面影响的信息保留了,这就会给我们的判断带来障碍。
扭曲分为负向扭曲和正向扭曲。服下扭曲往往是看到对方的不良行为,然后对他整个人的品格都进行否定。避免负向扭曲的两个方法:一是先肯定对方的品格,二是在指出对方行为上的不足,也就是俗话说的“对事不对人”。正向扭曲就是看到对方做好事,办好事,提升到品格层面上来。也就是“对事也对人”。
所谓一般化,就是根据以往的经历形成自己的经验意识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化的思维可以让我们形成学习能力,做到举一反三,甚至根据经验预知未来,防患未然。
看到这三种沟通模式,我就想起了以前我和学生产生的矛盾,就是因为我们各自删减了自己的主要信息,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对学生也进行的是负面扭曲,只看到学生的不足,而没有肯定学生好的品格。
上一届初二时就有一名学生和我发生了矛盾。康是名聪明而心里做事的学生,成绩比较好,我对他比较重视。有一段时间他学习不用心,周末作业次次完成不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就把他的父母叫来了了解情况,出于对他的关心,可康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他认为我是找他茬,告他状。以至于语文课堂上故意不学习和我作对。这就是师生二人的过滤网和心灵焦点不同,所以最后双方对行为的理解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差。
为了消除康对我的怨恨,我和他进行了一次交谈,康明白了我的用意,自然就释然了。
其实,解决这种师生冲突问题很简单,只要调整一下双方的关注焦点,重新引导双方对事实进行过滤加工,从而改变对事实的理解,矛盾就自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