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当时因为学校环境不太适应,还有就是初次感觉到巨大的挫败感。大概在学校有两个月时间。我就抑郁了。
我当时也没有求助外界力量的这种意识。就是不停的自我对抗煎熬。
那时候唯一让我舒服的就是听歌,听到自己感觉像麻醉了一样,还有就是晒了晒太阳,后来上网看到这是抑郁症,我就开始寻求帮助。因为当时只有网络才可以麻痹自己。虽然现在看来这就像毒药一样,接受心理咨询一年,吃药一年。中间有些时候可能稍微轻一点,有些时候会很重。和大多数抑郁症的人一样,我会没有力气,抑郁的对面不识快乐,而是活力。
晚上回到宿舍之后倒头就睡了,根本没有精力去做其他的。就是这日复一日,大概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吧,突然间发现自己抑郁症好了。
以前只要闲下来,就会感觉特别空虚,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在食堂干了一阵子后我发现闲下来感觉特别享受,哪怕就坐在那儿静静在发呆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我觉得,抑郁症也算事一种成长吧!小时候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我做,当我想要完成一些事情,听到最多的就是你怎么能行?咱们都是普通人。而且妈妈脾气特别不好,经常因为特别小的事情发火,而且还有时候会摔东西。但是妈妈的确很爱我,经常在我抑郁的时候请假陪我去看心理医生。最后我痊愈了妈妈都不可思议一直告诉我不要遇事往坏处想,积极一点,每天最多的就是:你好了么?你真的好了?对我很是关心。
首先我觉得自己在抑郁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我整个过程一直在熬,是到了后来我去食堂打杂才发生了变化。我每天要做的杂活特别多,多到我不能停歇一分钟,一点不夸张。那时候忙是用秒计算时间,稍微慢了就做不完了,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其它,哪还会有空虚,痛苦。每天从早忙到晚,特别充实。
以前一直失眠睡不着,那时候因为每天都很累,所以倒头就能睡着,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就自己好了。
充实生活我觉得相当有用,就像森田正马说的,首先接纳自己,然后为所当为。
我讲一个我抑郁好了之后一个问题,对过去的痛苦不能释怀。经常会回想过去多种痛苦委屈,不公平。但是这种感觉没人能体会。后来我看了一部张三丰的电影对其中李连杰被治愈有几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触动。他说:过去只是一种经历,而不是一种负担,放下过去,时刻努力回到当下,奔向新生命。
其实后来我发现佛学治愈能力很强,佛学里时刻让人体会当下的力量,这事一种大爱,这种爱的能量特别强大,有海纳百川的感觉,所以改变自身才是根本。
而在原生家庭中,母亲过度爱护和爱其实都在表达一个观点,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父母如果不能容忍自己子女的离开,就会无意识地让孩子没法顺利成长。
再往深一点讨论,人天生就会享受快乐,但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限制人类的快乐,而我们的父母就是第一任执行者,当一个父母威胁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抛弃威胁本身就像意味着死亡,而父母之所以太溺爱孩子,这本身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孩子成长太快意味着要离开自己,所以潜意识家长就会不由自主控制孩子的成长,总是替孩子做决定。
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最为重要的一个术语:good enough mother.曾奇峰将之翻译为“60分”妈妈
在孩子感受到了最大恐惧和威胁,母亲还没有出现「0分妈妈」
在孩子每次面临恐惧和威胁之前,妈妈就出来干涉「100分妈妈」
在孩子体验了恐惧和威胁,感到了绝望之前,这时候母亲出现并给予支持和安慰「60分妈妈」
100分妈妈,其实和0分妈妈一样糟糕。曾奇峰甚至将“60分”这个概念引申到了人生哲学:100分是残缺,60分才是真正的完美。
所以科胡特说过一句话:父母亲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一个有人格障碍的父母,即使一切行为都是按照育儿标准来做,最终他们的孩子还是会多少有一些自己人格障碍的影子。
在他最后痊愈后,母亲接连问出:“你真的好了?”这句话也许就可以看出来从潜意识母亲本身就缺乏安全感,内心不希望孩子成长离开自己,母亲意识虽然希望他痊愈,但是潜意识也许就还希望他生病,至少这样你就可以一直陪着我。孩子从一开始也许就是在为母亲生病。
而这位朋友很努力的带着症状努力工作,没有更多的排斥症状,学会了成长,那句我要努力活在当下,放下过去,就是精髓。
所以过犹不及,你的爱60分刚刚好。人生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只有接纳了不完美这个现实,才会体会生命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