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月华如洗,夜凉似水,宁静的秋夜伴着嘘嘘的虫鸣,我的心头也似有一个声音在轻轻诉说。
晚饭时分,一直在追剧的女儿叽叽喳喳地说起某个剧中人的脸如何长,看她叽叽歪歪一直找不准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她的感受时,我忍不住打断了她:“脸长莫过于苏东坡,他的妹妹苏小妹形象地形容他: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女儿说:“这个我好像听说过。”我说:“这是抓住人物特征最形象的描述,同样还有苏东坡对妹妹的调侃,也是非常形象生动。因为苏小妹的额头比较突出,苏东坡就戏谑苏小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轼一家都是才子,经常出口成章,吟诵成对,还有许多趣对妙语都流传至今。我以前念书时最喜欢看这些东西,可是我的女儿却对这些似乎毫无兴趣。
看女儿并没有反对我的话,我就忍不住继续我的话题:“这是对人物外表形象最生动的描述,还有一个是通过人物外表刻画其性格特点的描述,最形象的莫过于《红楼梦》里面曹雪芹对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短短几句话把凤姐漂亮泼辣的性格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女儿说:“这个我们背诵过的。”我说:“这些都是经典,四大名著,叫你看你不看,好像我害你一样。你说你背过,可是刚才我有一句一时记不起来,你怎么都不记得?我都看过几十年了,过一会儿就想起来了,你呢?”可女儿却不以为然:“那些东西真不好看,我不喜欢。”听得我一时气结,无语啊!
四大名著,经过多少代无数人检验出来的真理,如今的孩子却是这般置若罔闻的态度,还亏了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要孩子们多读国学经典!
记得几年前,女儿才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就让她看《西游记》,当时她也没什么兴趣,我就循循善诱:“宝贝,妈妈也是你这么大的时候看的,记得那也是暑假,我经常一个人看着看着笑的都止不住。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打蟒蛇精那一章:猪八戒怕死又没什么本事,一个人不敢打蛇精,等孙悟空把精怪打死了,又跑上去用钉耙使劲地筑,孙悟空问他干什么,八戒说:猴哥啊,你不知道,我就喜欢打死蛇。”女儿听了也咯咯直笑,觉得有趣,倒是把《西游记》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后来叫她看《红楼梦》,她是一目十行,说是有些文字看不懂。这两年让她看《三国演义》,她说完全没有兴趣,根本不看。唉,我也没有办法。尤其是孩子如今到了叛逆期,我说多了讲多了,她还反感得很,也只能由着她,唉!
也许这就是这一代的孩子与我们老一辈人之间的代沟吧?我们那时候到处找书借书看,现在买回来他们都不想看。
一顿饭吃的我五味杂陈,好在还没有引起孩子的反感,我也只得适可而止,三缄其口了。面对孩子基本不重视的态度,再加上正处于叛逆期,我这个小有才情的老妈也是手足无措、无计可施啊!也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