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线性模型
我们说的混合线性模型主要是由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所构成的,固定效应是我们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而随机效应是潜在的,影响固定效应的因素。
对于混合线性模型来说,随机效应对固定效应的影响有两种:
一种是:
随机效应通过影响固定效应的截距,从而产生对固定效应的影响,我们把这个称为层次影响
其中 x 是固定效应;β0j表示截距,β1j表示斜率,γ00表示截距的平均值,Uoj表示随机效应的方差,那么不同的随机效应会对β0j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种是:
随机效应对回归系数产生影响,γ10为随机效应斜率的均值,U1j为随机效应的方差,那么不同的随机效应会对β1j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三种是:
加入随机效应项,αx为固定效应项,zβ为随机效应项,β为设计矩阵,z为随机效应的变量
GWAS原理
这里参考了某大佬写的,GWAS利用的原理既是混合线性模型,如果是加型效应:
我们先看下不考虑随机效应的:
对于等位基因来说,如果不考虑随机效应,那么我们可以看成是简单的一元回归问题。
对于等位基因来说,如果这个位点C为未发生变异的位点(T为变异位点),我们不妨设C=1,T=0。则CC=2,CT=1,TT=0(这一步的目的是将因子型变量转换成数值型 [连续型变量],方便建立线性模型)
至于想判断变异是否与表型值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我们可以建立简单的线性模型来判断,以上面的例子为例
上图表示相比较于纯和未突变的位点(CC),该位点突变成 T 与表型成负相关(突变使表型值下降)
那么上图就构成了一元回归里面的数据点
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合适的a,b使得:
最小,所以根据最小二乘法,对每一个回归系数求偏导,得到正规方程组,求解即可。
考虑随机效应,那么模型就变成了:
αx为固定效应项,zβ为随机效应项,β为设计矩阵,z为随机效应的变量
那么我们设计好矩阵,即哪一个表型受随机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设计好矩阵设计好各随机因素β的权重就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了
比方说光照的权重c是3;温度的权重d为2;干旱的权重e为5;有(高)表示为1;无(低)表示为0,则:
根据最小二乘法对每一个回归系数求偏导,得到正规方程组,求解α,β系数矩阵即可
另一种建模方式
1.特征提取
根据《Population structure in genetic studies: Confounding factors and mixed models》提到的建模方式
建模的核心依然是混合线性模型,只不过它的特征提取采用的是变异的平均频率来表示
上图,pk表示种群里面某位点(snp)变异的频率,比方说现在有A,B,C,D,E五个品系,
其中对于SNP_1,A品系未发生突变,D品系发生一种碱基突变,C品系发生两种碱基突变,其他SNP类似
那么对于SNP_1来说,其变异频率pk为
3/5,其他SNP类似计算
如果SNP没发生突变,Xjk取下面的式子,对应strain A,B:
如果SNP发生一种碱基的突变,Xjk取下面的式子,对应strain D,E:
如果两个SNP发生两种碱基的突变,Xjk取下面的式子对应strain C:
事实上这一步的主要目的还是把因子型变量转换为数值型变量,方便线性建模
2.建模原理
回顾下模型:
e为随机因素
比方说目前有一个高血压的SNP的数据:
每一条序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品种(处理),每一个品种(序列,处理)对应着不同的血压值。
那么以SNP为决策变量,不同的血压值为响应变量建立线性模型,当模型回归系数不为0,那么说明该SNP位点与血压这个性状有关联
这里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H0假设,该假设也被称为null hypothesis,它认为SNP和性状没有关联,也即是说,性状 y 等于总体平均与环境因素的加和。
第二个假设是H1假设,该假设认为SNP和性状存在关系,也就是说当存在某个SNP的时候,某个性状或某个疾病会倾向于发生在该个体身上,β是指该SNP对性状影响的大小,也就是说, β越大,该SNP对性状的影响越大
显然left SNP对性状的影响更明显
其中:
这里的 Xjk 为标准化的pk值方便建模 (图中仅显示了C和T位点)
模型中的 y 为性状值,本例中为血压值
3.非模型因素
为了让模型效果更好,作者引入了u,作为非模型因素
新模型:
这个u的特点是:Unmodeled factors可以通过两个strain的相同snp的个数来表征,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矩阵,如Fig 13所示,矩阵中的元素代表两个strain相同snp的数目。根据这个矩阵可以得到unmodeled factor的大小,然后用一个随机变量u来代表unmodeled factors。u也被称为随机效应或varianc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genetic studies: Confounding factors and mixed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