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一种通过思想、经验、感觉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以认知为核心的学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更新底层的世界观;更新、更换大脑的操作系统;安装更优质的概念。还有一个更重要,但短期看,可能不被重视的是事情是持续健身,拥有健康的身体。
底层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假设
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我们的观点、看法、认识,实质上都是一种假设。原来有句话说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还有所谓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事实进行的解读。
既然是解读,就会存在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解读最终的指向是更接近真实的世界。每一次学习、每一次行动之后,都会对事物产生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就是我们当下的假设。假设是出于不断更新中的。真实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世界之间存在距离。
为什么要有假设这个概念呢?把它抽离、建立处理,会使思考更清晰,这也是一个更优质的概念。好处有:
使我们拥有更开放的心态。真正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是假设,就没必要死守着捍卫自己的观点,否定别人。这样自己所有的观念或者概念、思考模式都处于可更新状态。 可以保持开放的心智面对别人的评价语言,没有什么好动怒、生气的。他在完善我的假设呢。
使思考更清晰。当你在某件事情上,先澄清自己的假设,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有一部分可以围绕这个假设去做,采取措施,看看最初的假设与实际的偏差是什么。做验证假设的行动,或者说,围绕那个假设“采取行动获”取真实的信息。
领导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我很排斥,一点儿也不想去做。此时,用假设的概念去思考的话,会是这样的:我很排斥,是因为我认为这个事情太浪费时间了,从中获得的能力提升、物质以及其它方面的收获又很少。而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我能收获的真的很少吗?那么,我就要从接下来的行动中证实,以及更主动地让自己能从这个事情中收获更多。第二天为此事参加开会,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在这个事情的投入,并不像我想的那么多;我能够获得一定的物质补偿。此外,我还看到了另外两位领导,是如何和气、人性地安排事情(不像我的领导一样专制);如何巧妙地,而不是生硬、直接地回应别人。
你的假设越正确(即越接近真实、本质),那么行动的成功率越大。比如,日周计划,月年目标。比如,教学设计,写教案的主要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预估,已有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然后依据差距,安排教学的过程、方式方法。无论是高估或低估学生,都是错误的假设,原定的教学的过程、方式方法都要调整。
二、心智模式
僵固型心智
认为智商固定,后天的努力没太大作用;害怕表现不好,直接不做了。
成长型心智
认为不管哪方面,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善;都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你不害怕做的不够好,因为你知道你终将做的足够好;
你不会害怕失败,你知道那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必要存在;
你甚至不怕还有很多技能尚不具备,你知道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所谓不会,只是现在不会;
你还知道“大不了先试错呗。”所以你根本不会拖延。
三、全知遮蔽
人类文明得以缔造的整个通道,不是因为我们有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无知。——《人类简史》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三体》
傲慢就是全知遮蔽。——千古刘传
一个系统,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一定是有bug的。
人类思维运行在三大逻辑格律之上。而纯逻辑、归纳法、演绎法都存在bug。
任何人思考问题都会存在盲区。
全知就是持有一种观念,认为自己的思考方式、知识解构、对这个实际的解释全部都知道,于是就会固步自封,拒绝了进步和更新。满足于已有的。
刘传举过例子,中西方的发展中,古人认为一句话把整个世界概括、穷尽了;中世纪之前,是基督教把对世界的认知穷尽了,认为已经没有新知识了。
我对自己觉察有,常常会用“不就是……””大约……..”“就是……”这样的方式面对人、事和学习的内容。获得一个方法、步骤之类的东西,才一开始,我就按照自己意愿修改了,两部并作一步或删掉某一步,或许觉得更简单;才刚认识一个人,就对其作出评断。
学习中的空杯心态极为重要。必须放下一开始的质疑,先弄懂对方在说什么,再评判。不要一上来,就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对方;也不因为看不懂,就否定。
升级大脑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这个词,来自计算机。实际指的是大脑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思考的方法论)
安装更优质的概念
对概念的认知,体现在三个方面:纵向,精深某一事物的认知;横向,拓宽对某一事物的认知;颠覆对某一事物的认知。
正确的概念,根植于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更多优质的概念是量的积累,系统的升级是质的突破。每一次学习后的总结,都可以问自己:我对哪些概念和事物产生了新的认知?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哪些改变?
持续健身,拥有健康的身体
事情安排的优先级应该是这样的,睡觉、吃饭、锻炼、工作、学习。疾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要为它备份,创建安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