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幼升小开始实行摇号,说是为了彻底打破学位房学区房选择好学校的优势,为了打破名校对生源的垄断模式。
这一片地方人口密度大,周边的小学有十几所,但是口碑好的也就是二三所。所谓口碑好,就是学校硬件设施好、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学校里教的东西(除了日常的学习,还包括音体美劳德)多、学习风气好等等。
大家认为好的学校和不好的学校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成绩的高低:不好的学校,一个班孩子的数学语文成绩九十分以上的只有几个学生,九十分以下的一大片;而好学校语文数学成绩九十分以上的一大片,九十分以下的只有几个。其实这些成绩还是努力出来的,好学校的作业很多,小学生如果写作业效率不高,也能写到晚上十一点。
有限的资源和大量的生源,让这几所好学校门槛很高。上个小学进门费动辄就十几万(这个进门费根据介绍人关系的大小而论,有人交七八万,有人交十五六万),算上学后每个学期交纳的学费和其他各项费用,一个小学就要花掉三十多万,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些困难。
有个老太太说她就这么一个孙子,家里条件还可以,想让她孙子上个好学校。于是准备了二十万上某个学校,结果介绍的人说今年不行办不了。这次摇号摇上了一直想上的学校,碰到认识的人就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省了二十万了!”边说竟然还流了眼泪。
好的学校有好的资源,他们选拔优秀的学生,配置优秀的老师和先进的学校设施,高生源又带来高的盈利,老师待遇自然也高,对工作自然热情,于是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为了上个好学校,真的是难为了家长。有关系有背景的不愁,找人花钱就行了,家庭条件好的直接买学区房。听多了我才搞清楚这个学位房和学区房的区别:学位房就是上这个学校,一个房子名额只有一个,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说有人用这个房子的名额上了这个学校,以后别人就用不了;学区房则是只要房子属地划到这个学校范围,房子倒手几次都不要紧,凡是房子业主的孩子都可以上这个学校。发现我把这两个概念弄得比上学时学的牛顿定律都清楚。
许多辅导班鼓吹赢在起跑线上,简直是胡说八道,这差距怎么可能赢在起跑线上。小升初摇号实行了几年,看今年的报道说:今年民办学校的报名没有报满,还有一万多的名额缺口。我们这里民办学校费用高大家挤破头地抢着上,公办学校没有费用大家不愿意去。今年终于首次实现了均衡,真心不容易。
今年幼升小首次摇号,据大家说凡是报的学校都摇上了,真是皆大欢喜。想想我们小时候就那一个小学初中,你爱上不上,不上回家帮家里种地去。现在选择真多,这么多的学校,好的坏的任你选,但是又是拼爹妈的时候。
政策一出,改变了这种状况。期待改变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