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闽域,不过是一片沼泽,每日只有那过境的鸟儿,以及偶尔跃出水面的鱼儿。因战乱、疾病,许多中原士族陆续迁徙至此,这开始有了新的生机。
开闽王之子奉命迁徙埭美村,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若非偶然,这座村庄依旧安静的屹立于此,静静的写着它的故事。
原先以为这座古村落怕已被开发过,来了只怕看到的多是大同小异的摆设,还有络绎不绝的旅游大巴,以及喧闹的导游。幸好,这里还是保持着旧时的样子,并未因外界的打扰而成为另一个"土楼"。相反,让我找到了记忆里老家的味道,说不出的亲切感。
村落四周环水,古树环抱,古厝纵横,不禁让我想到《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何必去远方寻求乐土,乐土原就在身边。
村落里的红砖古厝保存完好,祖厝大多是典型的闽南四合院,房子采用木梁结构,竹编墙体抹上纸根灰建造而成。据说此类建筑用于防震,敬佩先人的智慧,才能依旧保存于世。
昔日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泉州,埭美村离曾经繁荣一时的闽南古港“月港”不到五里。明朝中业,因月港率先于泉州开放“海禁”,加之此时漳州的“克拉克”磁窑盛极一时,茶叶等当年出口最多的商品产地也在近旁的安溪、武夷山等地,万帆云集,商贾云集,“月港”一时成为当年民间贸易最大港,而彼时埭美依赖直通“月港”的水路、陆路,风生水起。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月港的繁华只能在那尘封的历史里时光可见,若非是那旧渡口的石碑上写着那段历史,很难想象在这平静的湖面上承载着一段繁华时光。
走入村里的祠堂,了解这片古厝的前世今生,以及风土人情。敬佩先人们面对这一片荒芜田地,创造了一个属于这独有的辉煌。
看着不远处围着一群人,好奇凑近一看,原来是当地特色小吃。走着走着有些饿了,叫了三碗,寻个位置等待美食。店家很快端上,吹着凉风,看着湖景,身旁稚童互相丢掷小鞭炮,忽而有些想起儿时和小友玩闹的画面,原来已过去那么久了。
汤面的味道很清爽,大骨汤为底,加上当地自制的白粿,自家种的蔬菜,以及自家养殖的鸡蛋,加上一点点胡椒粉调味,对于在春节里吃得油腻的胃来说,真的是难得的美食。
店家刚送走一波客人,正在收拾东西。见我们在讨论村里的景致,放下手中的活与我们聊天。他说,现在村里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平日里大家都外出工作,周末就回到祖宅里做点小吃招待游客。祖宅现在已很少居住,大伙都搬到村口那新建的小洋楼,旧屋却被改造成民宿,周末对外揽客。
想想也是不错,任由旧屋荒废,不如改造成民宿吸引都市人。既是对古厝的物尽其用,也算是让后辈通过住更加了解传统的闽南建筑。想想在杏林、翔安那些被推倒的古厝,说不出的心疼。
结账时店家强推他们当地的手工麻糍,并且强调一定要去试试阿美家的。顺着他的指引,边游览古村,边寻找美味。果然,民以食为天,村另一头人最多的地方就是阿美麻糍。
店家在自家院前摆着一个小摊子,周围摆着些自家做的古早味贡糖,来者是客,不论买不买,都可以坐着免费品尝自制的牛蒡茶。
过往农村羡慕城里的繁华,现在城里人厌倦繁华回到农村寻那一抹生活气息。快节奏的日子早已忘了生活里的仪式感,工作里的繁琐让心疲倦。抛下那些无意义的烦恼,躲到这处好景致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虽才到此几个小时,却已深深爱上这里。期待着某个周末,寻个不加班的日子,来小住两天,学靖节先生,做一回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