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先生的遗作,影片讲述的是陕北民间唢呐艺人的故事。通过一段师徒情传达出民俗文化传承的艰辛,凸显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矛盾,刻画老一辈和新一辈的思想碰撞,是一部简单而纯粹,浓郁而又质朴的中国式电影。片中所传递的传承与坚守的匠人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更是民族血脉开拓前行的不竭动力。如今大师已去,仅以此缅怀。
【关键词】传统;传承;匠人精神
唢呐匠人焦三爷的魂魄在徒弟游天鸣一曲《百鸟朝凤》独奏后坦然转身离去,坟前那八百里秦川大地无声叹息,影院的灯开了,我却久久没有离去。
电影以焦三爷收徒揭开序幕,那条黄土堆起、跌宕起伏的山间长路,暗示着故事的曲折,注定了一段不平凡的师徒情。“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焦三爷的这句话,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这个浮躁年代最脆弱又最坚定的反抗,也是内心最后的坚守。电影里焦三爷用自己的生命坚守唢呐的精神遗产,
游天鸣也由最初从艺的懵懂孩童成长为立志将唢呐文化发扬光大的新青年。焦三爷的一生,经历了唢呐由荣耀走向衰败的过程,这是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碰撞后的结果,是很难改变的时代现实,留下了一声叹息,影片集中凸显了焦三爷的匠人精神和导演吴天明的文化关怀,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全片紧紧以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为主轴,脉络曲折而又清晰。全片纵观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游天明学有所成出师之后,带上礼品前来探望对他有教诲之恩的焦三爷夫妇时,师傅与徒儿二人对饮,切磋技艺,师傅醉酒后乐声抑扬顿挫,极具爆发力,却又刻意克制。焦三爷难得一见的笑容,发自内心的高兴,没有一丝尘世的浮躁,留给观众的是那份最初的质朴与纯真,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守,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角色固执守旧但可敬可爱的一面,让人仿佛置身其境,一起享受唢呐技艺被冲击前的最后荣光。
影片的色彩缤纷唯美,师傅传艺时四季轮回交替让人沉浸其中,时光的流逝像是一副副配色丰富的图画,精致而又别具特色。影片的语言精炼而有力,但在语言的乡土特色上稍显欠缺。影片中的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尤其是陶泽如先生所饰演的焦三爷极具张力,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焦三爷气冲冲去找二弟子的那场戏,无一句台词,破旧的院落、暗黑的屋子,师傅在院外抛出整理好的衣物,而二徒弟却坚持捡拾被丢落一地的衣服,通过眼神、动作和院内、室内场景的切换,将矛盾情绪展现,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人看到了一个执拗而又似不懂人情味的焦三爷,那个转身离去的背影,让人不禁泪下。那个骨子里的坚持和性子里的外冷内热让人不由心生崇敬。也让人看到了真正的匠人精神。
《百鸟朝凤》不仅仅是讲述对一门民间传统唢呐技艺没落的反思,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冲突下民族血脉文化传承的渴望与呐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心的浮躁,从曾经请唢呐匠要行跪拜礼到如今的不受待见,其中滋味,谁能体会。影片不仅仅是八百里秦川大地下一个小镇里一把小小唢呐所经历的故事,更是当今这个喧哗浮躁社会的缩影,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容不下那份对艺术几十年如一日的雕琢了,容不下那个坐在正中央的太师椅上,接受众人叩拜的焦三爷了。
在国产电影良莠不齐的今天,《百鸟朝凤》像是一股清流,这是一部有情怀,不随波逐流的影片。我们应该感谢这位被尊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教父的吴天明先生,让我们看到了继《变脸》、《老井》后又一高水平佳作,这份社会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如今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无尽的思考。流行文化对传统技艺的冲击、曾经的质朴纯真与如今的利益追逐,这个越发浮躁的社会下,我们该如何守住传统文化的那份灵与美,坟前那一曲唢呐独奏啊,焦三爷您真的安息了吗?
谨以此文,献给电影,献给逝去的吴天明先生!
本文意外获得武汉大学“书卷溢芳 光影流长” 书评影评二等奖,分享至此。
2017年9月15日于武汉